105年八月父親節前兩天,適逢假日,餐廳忙翻天。餐廳的小老闆N君除了在週一早上大家在吃員工餐時,慰勞大家、肯定大家的辛苦,同時也跟大家說了一個小插曲。
她說:「週日晚間餐廳很忙碌,我今年讀國一的兒子也自告奮勇地來餐廳的外場幫忙。當我正忙著幫客人點菜、送菜單、結帳時,突然餐廳的電話響起。這時候的電話,按一般常理推斷,不外乎是要訂桌的,或是要外帶的。當時餐廳的內、外場都忙翻了,完全無暇再去做其他的事,於是我就沒接電話,打算放著讓它響!當時我心想:響太久沒人接,對方應該會自動打退堂鼓吧!
沒有料到的是,我兒子聽到電話一直響都沒人接,於是他就去接了電話。果然不出所料,是要外帶的,我兒子當然是無法應付,他就只好把電話遞給我,於是我隨口唸了一句說:忙死了,接什麼電話嘛!
我兒子聽到我數落他,當場就變臉,頭也不回地就騎著他的腳踏車回家去了,留下了我這個一臉尷尬的媽媽!」
聽完N君的陳述,A大廚立刻說:這個孩子的脾氣真不好,被人唸了一句就翻臉,以後出了社會,可能會吃很多虧。
我聽了,沒說什麼。
員工餐結束後,我找了個機會跟N君說:昨天妳兒子氣呼呼地離開餐廳,妳有什麼看法嗎?N君說:我知道呀,他好心來餐廳幫忙,卻被我數落,他當然不高興呀!
我說:確實是這樣沒錯。妳還記得在一個多星期前,妳老公為了讓妳能夠參加週日的家族聚會,精心安排了行程。當時的我提醒妳,除了要感謝他安排的行程(看得見的部份),還要記得回應他關心妳、疼愛妳的心意嗎(看不見的部份)?我的論點是“既然有兩件事”,我們就應該照著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我的弟兄們,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有一件事就處理一件事)、(有兩件事就應該處理兩件事)的法則來回應。
如果明白了上一件事,再回來看昨天的衝突,那就很簡單了。當妳數落他時,妳的焦點是放在看得見的事件上面(接了電話引起麻煩),而忽略了看不見的部份(他來餐廳幫忙是出於好意,想來幫媽媽忙),於是他的心就受傷了,接著就是變臉跑回家。
既然我們都知道有兩件事,那就應該要兩件事都回應,所以如果事情重新來一次,最理想的說法會像是一個”三明治”,妳可以先稱讚、肯定他的用心,接著說出造成妳困擾的事實情境,最後再一次肯定他的用心良善。其實這樣的過程就是聖經在以弗所4:15的教導:『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意思就是把誠實話放在中間,上面和下面各夾著一層”愛心”,這樣的三明治是每一個人都會歡喜接受的,因為人性是共通的。
事後我回想,A大廚的說法的確是一般大人們的想法,不過N君的兒子才不過是國中一年級,如果他受到委曲或是被誤解之後,能夠不動聲色,甚至於還能繼續笑臉迎人……,這樣的表現,對他而言會不會太世故、太超齡了一點呢?如果他常常遇到類似的事,那麼他的心理會不會有創傷?人格會不會被扭曲呢?
相反地,他很直率地表達出他心裡的不快樂、心裡的委屈,使得做媽媽的能夠注意,甚至於是讓媽媽有一個絕佳的機會,去學習完整地回應兩件事(包括看得見的事實、看不見的心意)。如果媽媽學會了,那麼她就容易教會自己的兒子,於是兒子以後也會照著聖經的法則,在人際關係即將出現類似的衝突時,能夠完整地回應兩件事,於是人際溝通就會更和諧,那不是很棒嗎!這就是聖經在馬太福音18:3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耶穌為什麼要這樣教導門徒呢?祂並不是要我們學習孩子們的幼稚、無知,而是希望我們這些大人要學習孩子們的單純、真情流露、實話實說。
最後N君說:我明白了,我回家之後會先跟他道歉,我也要認真地學習用“三明治說話方式”來完整地回應兩件事!
各位網友們,你們在類似事件中,會選擇用大人的方式,還是孩子的樣式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