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職場團契(15-1)(信仰與工作)

分享這篇文章:

108年4月10日早上7:00,是「商業職場團契」第15次聚會的日子。主席W君安排了另一種討論模式,標題是「學習有意義的分享」:有意義的分享是建立人際網絡最深刻有效的方式,尤其在職場上,愈深刻的分享總是帶來愈多的機會。以謙卑請益的態度,聆聽他人的成功哲學,了解他們對於工作的信仰原則、目標、成就、人際網絡與經營技巧,以及在生活中的興趣與愛好,學習有意義的分享,創造他人對你的深刻印象,就是為自己的產品、服務、知識或經驗累積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多的商機。

上述主題包括一系列的討論題目,當天進行的是「信仰原則」,討論內容是:或許你已經投入職場很久了,也或許正想投入,但對一個基督徒而言,面對工作,你的信仰原則是什麼?

接下來是分組討論,我跟從事保險業的Z君以及自行創業的K君同一組。在基督信仰方面,K君是第三代基督徒,我是醫學院畢業後、服役前信主的,而Z君則是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去到美國進修之後才信主的。

K君首先表示,他雖然是第三代基督徒,不過原先並不知道工作跟信仰有何關連,他就是跟社會大眾一樣,學校畢業後就投入職場,一直到幾年後,他發現身邊的人都有了升遷,他才向神禱告,希望自己表現不差、應該也要能升遷。

 

我接著表示,雖然我自己在投入職場、擔任住院醫師之前,大約信主兩年,不過也跟K君一樣,不知道工作跟信仰有何關連。1990年,我靠著自己的努力、參加甄試,進入某醫學中心後,努力地照顧病人、寫作病歷、進行個案報告、練習各項醫療技術、閱讀期刊教科書、參加各種研討會……,基本上跟其他住院醫師沒有不同。

三年後,我選擇投入當時很冷門的腫瘤內科,不到三個月,就把整個科的總醫師職務做得有聲有色,不管是科內行政、住院醫師教學、各科會診、每日簽床、照顧骨髓移植病患、代替主治醫師看診……,我都做得很好,讓上面的長官很滿意……,當時科內所有人都稱我「韋總」,雖然「總」是「總醫師」的簡稱,不過外人聽起來像是「總經理」的簡稱,而我自己則覺得受之無愧!

直到某一天,整個科只有一張空床,而我的手上有著主任和其他主治醫師一、二十張的待床證。當天,我先到急診室留觀區察看被判定為腫瘤內科的病人,我發現有一位肝癌末期病人已經奄奄一息、需要接受醫療照顧,於是我就將科內唯一的一張床簽給了該病患。

隔天早上科內晨會時,主任得知上述簽床一事,很生氣地質問我,為何不簽入那些已經參加某些研究計畫、必須按照時程入院接受特定治療的病人,才能夠讓科內的主治醫師取得足夠Data,以便發表國際文獻……,而總醫師竟然將唯一床位簽給一位即將死亡、什麼學術好處都沒有的末期病人……;

當時的我年輕氣盛,當場回嗆:「那位肝癌末期的病人,先前也是本科的病患,現在他有許多痛苦症狀、需要醫療照顧,我把他簽上來住院,有什麼不對!」…………,結果是大家不歡而散。

經過這件衝突,我突然發現,我的觀念跟科內其他醫師很不同,大家重視「病」而忽略「人」,而我認為除了治病,也應該重視「人」。這件事應該算是我在醫療職場上的分水嶺,我開始察覺我擔任一位腫瘤內科專科醫師的目標,跟當時社會的潮流是不同的。

1996年,天父上帝用兩段聖經經文呼召我來到新竹醫院服務後,我逐漸明白聖經在創世記2:15的教導:【耶和華上帝將那人(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原來天父上帝為每個男人(亞當)都預備了一處伊甸園(包括職場、家庭……),所以每位男人都應該要努力地【修理、看守】(可以衍生成管理、照顧、安慰、勸勉、造就、溝通、教導、幫助、提醒、憐憫…………)。當我有了上述觀念,我的工作跟基督信仰就開始結合了,我逐步地將聖經教導,應用在癌症和末期病人的照顧上面,例如

「在尊重病患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可以很自然地進行癌症病情告知」、

「運用Love never fails,來協助病家面對死別生離」、

「天、人、我、物關係的重建,就是能否得到善終的關鍵」、

「認錯悔改/饒恕,可以重建任何原先已經完全破裂的人際關係」、

「『你可以不說話』,可以幫助任何人面對不知所措的場景」、

「明白『加害人/被害人』的雙重角色,可以協助病家重建關係」、

「愛的真諦當中『不求自己的益處』,可以提醒家屬/照顧者改變對病人的態度」、

我還知道,癌症照護的終極目標是幫助每一位病患得到「善終 Good Death」……

簡單來說,在我醫療職場的前1/5,我的工作跟基督信仰並無明顯關連,不過剩下的期間,我的工作跟基督信仰全面結合。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