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7月下旬某一天,我在臉書發文 「人父A君的女兒跟兒子打算七月底去南部舅舅家(家族同住)住五天,這是兒女從小以來的慣例,以往他會陪同前往,不過當兒女滿18歲後,他因為「自己不喜歡去住別人家」,所以就讓她們自行前往……,A君 主動「提醒」女兒,除了跟小阿姨講一聲,最好要跟舅舅、舅媽說一下……;我則是回應 「A君的「樑木」就是習慣將自己認為「對的」、「好的」觀念,希望兒女按照去做…(實際的行為是「主動提醒」兒女);
從「表面上」來看,它是「一種關心」,如果兒女還「未成年」,那會是「適當的教養」;
不過,當兒女都「已成年」,如果A君還是一樣地做,那麼他就是「剝奪了兒女鍛鍊自由意志的機會」,我接著出示「主導>>>輔導」圖示,同時說明「美好的事」包括兩部分,一是「本質美好」,一是「時機正確」!」

當週在協談中,人父B君提及他看過上述內容、對我的論點產生強烈質疑,他表示「提醒並非干涉或阻止,父母對兒女這樣做,哪裡會有錯呢?」
該如何回應呢?我想到前幾天在報紙上讀到的一則小故事:
「你現在可以睡一下,我們還沒那麼快到家。」我心疼孩子玩了一整天,臉上也露出倦容,於是一上車便急著要孩子補眠…
不料,孩子跟我說:「可不可以不要要求我,讓我自己決定,可以嗎?」
對於孩子的抗拒與反擊,我馬上回答:「好,你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睡。」
很多時候,父母都希望孩子依照我們的期望去做事,殊不知這種希望是 「控制慾」在作祟,而不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當然,父母希望能掌控一切的出發點,可能是為了讓生活更順利運轉,但那是站在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卻忽略孩子也有「自由意志」。所以可以透過與孩子之間的歧異,去學習如何跟孩子溝通協調,進而達到雙贏的結果,而不是致力於把孩子訓練成「聽話」的樣子…
………………………….
當我跟人父B君分享過上述小故事後,接著說明「如何鍛鍊自由意志」四步驟如下:
運用「自由意志」>> 做出某個決定 >> 產生某種結果 >> 自己為結果負責
當父母對子女,不管是「干涉」、「強制」,還是「提醒」,都會破壞上述「鍛鍊自由意志」的過程,結果就是孩子們的「自由意志」無法正常地長大茁壯。
聽過上述說明,人父B君還是認為「提醒兒女」並不算是「干預兒女的自由意志」…於是我跟聖靈禱告、求祂賜下智慧,好讓我幫助B君看懂問題。
我想到一個例子,在一個教室裡,老師正在對學生考試,
老師對C同學說:「第一題的答案你選『C』,你要不要再考慮一下?」
如果你是D同學,會有何感想呢?
B君立刻回答:「老師怎麼可以這樣,他刻意『提醒』C同學,這對其他同學是不公平的!」
聽到這裡,我拍手肯定稱讚人父B君的回應並表示,孩子從小到大,當他運用「自由意志」所做的每個「決定」,就如同一次次的「考試」!
當孩子還「未成年」時,父母的教養方式選擇「某些事讓孩子做決定、某些事主動提醒、某些事直接禁止…」,這是「適當的教養」,不過隨著孩子的長大,前者的比例要增加,後兩者的比例則是要減少(如同圖示)。
更進一步,當孩子已經「成年」,如果父母「仍然主動提醒…」,那麼他就是「剝奪了兒女鍛鍊自由意志的機會」!
談到這裡,人父B君在「理性上」可以認同我的看法,不過他還是有些過不去地問:「難道孩子成年之後,作父母的有任何『好的觀念(資訊)、很棒的想法…』,都不能『主動地』跟孩子說嗎?」
這時候,聖靈賜下靈感,於是我問B君:「你喜歡吃榴槤嗎?」
B君:「我很喜歡。」
我:「那你知道有許多人很討厭榴槤的味道、甚至覺得它聞起來像大便嗎?」
B君:「確實如此!」
我:「某一天,你買了一顆昂貴的榴槤回家,看見孩子在家,你會如何跟孩子互動呢?」
B君:「我會詢問他:『你要吃榴槤嗎?』」
我:「如果孩子回答『好』,你就分一些給他吃;如果孩子回答:『不要、好噁心、像大便…』,你會強迫他吃嗎?」
B君:「不會。」
突然間,人父B君突然開竅般地對我說:「關鍵就在於『先詢問…』,而非『直接給出提醒或建議…』,因為『先詢問…』就是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練習做決定),而『直接給出提醒或建議…』就是剝奪了一次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他興奮地表示,未來當他有「很好的觀念(資訊)、很棒的想法…」時,他會「先詢問」孩子要不要聽、想不想聽?如果孩子要,就講給他聽;如果孩子不要,那就尊重孩子、讓他鍛鍊自由意志。
我拍手肯定B君的認真思考,最後回應他,原理就跟「吃榴槤」一樣,於是我們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