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9日(動新聞報導):徐乃麟(乃哥)今天爆出日前他在錄華視節目時,竟對著藝人唐從聖飆”國罵”!從曝光影片裡可見到,乃哥對著唐從聖罵:「我錯了嗎?操你媽的B,你們他媽的B、操,總要敬老尊賢吧!我錯了嗎?我對你們不夠好嗎?操你媽的B,你們他媽的B喔,老是欺負我,說我脾氣不好,我是被你們惹的,幹你娘雞掰咧!」
影片流出後,立刻造成網路熱議,稍晚徐乃麟罕見發道歉聲明,針對口出髒話造成觀感不佳道歉,這也是他出道35年來首次發表道歉聲明。
唐從聖則透過經紀人表示,謝謝大家的關心。他的經紀人表示,他的個性本來就很低調,如果有效果做過頭的部分,他會自行檢討……。
據了解,錄影時,唐從聖(從從)和舒子晨在答題,分數很接近,輸贏難判斷,從從因此開玩笑地對乃哥說:「乃哥是不是輸不起啊?」
雖然看來是作節目效果,不料「輸不起」3字卻讓乃哥暴怒,在棚內對從從發飆近2分鐘,現場氣氛超凝重。
之後從從雖然到休息室向乃哥道歉,但仍在氣頭上的乃哥並沒有接受道歉,讓從從心裡很悶。對此,乃哥以簡訊回應,「不用講了,一點意義都沒有。」會接受從從道歉嗎?乃哥卻表示:「我罵人叫他道歉,沒有道理。」
隔了兩天,水果日報上有另一則新聞,標題是:「醫師罵護士GGYY 這下慘了」台中榮民總醫院林姓醫師(32歲)於105年5月間,在施作「達文西攝護腺切除手術」時,懷疑劉姓女護士提供的電燒機設定功率數值有誤,於是詢問其他人,不過得到的答覆數值卻是相同的。劉女聽見後即稱:「看吧!」林男聽到後,立刻大罵:「幹,妳在G-G-Y-Y什麼?」事後林男自覺衝動,向劉女道歉,但劉女堅持提告,台中地檢署依公然侮辱罪起訴林男。
………………
接連看過上面兩件事,我不禁仔細思考,事件裡的當事人,應該都是熟識的,為何會鬧上媒體,甚至告上法庭呢?我先前寫過一篇文章「另一種暴力」,內容是探討我們社會上,通常只看重「肢體暴力」而常常忽略了「言語暴力」,因此處理各種暴力問題(例如家庭暴力),總是容易以偏蓋全,很難令雙方都服氣。不過,如果我們仔細來看上面兩件事,過程中並沒有人做出「肢體暴力」呀,看起來大家都是受過教育的文明人,大家都是用「舌頭」,而沒有用「拳頭」,那麼衝突的根源何在呢?
此時我的心中出現了上述的標題「冷嘲熱諷 vs 破口大罵」
我明白了,原來我們每一個人在受過教育薰陶,並且在法律約束之下,大家已經比較不敢使用「拳頭」了,不過大家還是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處理(面對)人際間的衝突,於是能使用的工具就只剩「舌頭」。中國的成語裡面有一句「唇槍舌戰」,把這樣的場景描繪得很生動!也就是說,能夠作戰的工具,除了大家熟知的「拳頭」之外,還有「舌頭」!
在人際衝突中,當一方用舌頭使出「冷嘲熱諷」的招數後,另一方如果一時想不出更惡毒的字眼來還擊時,很容易就會本能地做出「破口大罵」的舉動,這就像是成語說的「狗急跳牆」!
由此看來,多年的教育和法律的規範,雖然強制大家減少了「拳頭」的使用,不過大家還是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面對人際衝突。這該怎麼辦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聖經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這裡的【快快的聽】除了教導人們應該努力、認真地聽出對方一言一行所代表的意義,還可以有更深一層的含意,那就是努力、認真地聽出自己心中真正的感受為何!
讓我們回到上述事件的現場,我邀請網友們跟我一起來思考,劉姓女護士在說出:「看吧!」之前,她內心真實的感受為何?我以共通的人性來做推論,應該是:「剛剛被醫師質疑…,我覺得自己的專業不被信任,心裡很難過…」;
林姓醫師在罵出:「幹,妳在G-G-Y-Y什麼?」之前,他心裡真實的感受應該是:「剛剛被護士用「看吧!」回嗆,我覺得被羞辱、被諷刺,心裡很難過,很沒面子…」。
同樣的推論,當乃哥在罵出:【操你媽的B,你們他媽的B、操……】之前,他心裡真實的感受應該是:「剛剛被你用『是不是輸不起啊?』回嗆,我頓時覺得被羞辱、被諷刺,心裡很難過,面子掛不住…」
如果上述幾位當事人能夠【快快的聽】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接下來的動作則是【慢慢的說】。這時候到底該怎麼說、說些什麼呢?大家別忘了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覺得受到冷嘲熱諷或被質疑,就說:「我覺得被羞辱、被諷刺、被質疑」)、(心裡很難過,就說:「我心裡很難過」)、(覺得很沒面子,就說:「我覺得很沒面子」)、(覺得面子掛不住,就說:「我覺得面子掛不住」)……。當甲方對乙方說出上面這些”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言語時,乙方會如何回應,我個人並不能代替乙方回答,因為上帝賜給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不過大家還是可以運用共通的人性來加以推論。容我大膽地猜測,結果應該都比上述事件的結局來得好!
我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場景一:某甲真實的狀況是肚子餓想吃東西,可是他表現出來的卻是對某乙冷嘲熱諷,或是把某乙破口大罵一頓……,試問某甲原先肚子餓的問題可能從某乙這邊得到解決嗎?
場景二:某甲真實的狀況是肚子餓想吃東西,並且他跟某乙說:「我肚子餓想吃東西……」,網友們會不會覺得某乙會滿足某甲需求的可能性,會比場景一的情形來得高一些呢?
聰明的網友已經看出來了,場景一就是一般人面對人際衝突的溝通方式,而場景二就是面對人際衝突時,綜合運用上面兩處聖經教導的溝通方式。至於哪一種方式比較可能帶來美好的結局,請網友們自行判斷!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