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7月20在臉書上面,我看到以前的同事K醫師PO文說:「覺得跟要減肥的病人說「保重」有點怪怪的,所以我說「加油」!」接下來是一連串有趣的留言:「保重被解釋成保持體重~」、
「加油也是怪怪的~」、
「越加越油」、
「油已經夠多了…」、
「我建議你說 fighting~」、
「有差嗎?有差嗎?」、
「胖者恆胖!奇蹟也是可以瘦下來!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也常說這種話,然後中槍後,自己自行吸收!其實,本意不如此!是中文學習就這句話啦!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吧!」、
「加油也是會保重啦」……
我聯想到妻子倩婷曾經表達,很討厭網友對她說「加油」一詞,她常會回說:「加油!那是要加95的油,還是98的油呢?是跳停就好,還是加滿呢?」
…………
我當然知道K醫師的PO文,可能是一則笑話的成份居多,不過當我按照聖經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來思考,我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先舉個更常見的例子,在講台語的社會裡,我們常常聽到一句「吃飽沒?」這是一句問候語,我猜想那應該是五、六十年前,或是更早之前,台灣社會一句很貼切的關心、問候語,因為當時社會貧困、物資缺乏……,三餐能夠吃飽,確實是件很重要的事。不過,經過了這麼多年,台灣社會有了巨大的改變,大多數人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減輕體重、減少體脂肪,所想的是如何減少食量、維持身材……,所以用「吃飽沒?」來問候別人,似乎就沒有那麼貼切了,倒不如就用更簡單、直接的招呼語,例如「早安、午安、晚安」,比較適當。
把場景拉回到K醫師所處的醫院裡,究竟醫護人員應該如何對病人和家屬表達「關心、問候」呢?這個問題可能是太不起眼了,所以我不記得有任何師長們曾經教導過我,我只記得以前似乎聽過資深的護理師提醒新進的護理人員說:「病人順利出院時,千萬不要說“再見”,否則有些病家會不高興,因為會來醫院多半是生了病不得已的,而生病是大家都不喜歡的事呀!所以沒事是不需要”再見“的!」
雖然如此,醫護人員在禮貌上,或是情感上,確實還是有必要對病人和家屬表達問候和關心,那麼到底該怎麼表達呢?K醫師提到的「保重」,是一個常見的用語。以前的我,覺得「保重」一詞,似乎很OK,不會有什麼問題,不過看完K醫師的PO文,發現它在某些場合還真的是“怪怪der”!
如果把「保重」換成「加油」,也是會出問題的。以前我還在醫院工作照顧癌末病患時,最討厭的就是探病的親友對着即將走到生命終點的病人說:「你要加油……」。為了這件事,我特地和其他團隊成員一起製作了一張衛教單張,標題是「你可以不說話」,上面有個卡通圖,一個人的嘴巴被用拉鏈拉起來!
不過,正如K醫師所描述的,醫護人員在情感上,或是禮貌上,確實還是有向病人或家屬表達關心、問候的需求或必要;來醫院探病的親友,也確實有必要向病人表達關心、問候……,那麼到底該怎麼表達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是關心就直接說關心)、(有提醒或勸誡,就把它說出來)、(想問候就直接說問候)……的法則,具體的說法就是探病的親友可以對病人說:「你生病住院,我很關心你,所以來探望你。」
醫護人員可以對病人說:「出院後,我仍然關心你」、「要記得照時間回診(按時間服藥)喔」、「我希望你能努力把抽煙(喝酒、吃檳榔)的習慣戒掉」
或是醫護人員在診間對家屬說:「回家後,請代我問候你生病的家人!」
簡單來說,就是把對另一方的關心,直接說出來:「我關心你(我很關心你)!」
我發現當我們運用上述聖經的溝通法則,似乎就不會”節外生枝“,也不會讓人會錯意,更不會令自己尷尬了。
以上是我【快快的聽,慢慢的說】之後的說明,如果網友們有更適當的說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