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要怎樣?

分享這篇文章:

113年6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我問A君:「某一天妳開車在路上,看到前面一部車『先打了右轉燈號、結果卻左轉…』,妳會有何反應?」

A君立即回覆:「靠,會不會開車呀!」

過了一秒鐘,A君不自主地笑了,因為那位「奇怪的駕駛」就是她自己!

 

整件事的由來是某次看診時,A君表示「某晚,她吩咐大兒子去洗碗,大兒子接著要求小兒子幫忙,小兒子不願意,於是兩個人打了起來,A君出面制止…,一陣言語衝突中,大兒子脫口說出:「我就是在學妳呀」……

於是我跟A君討論如何按照聖經教導管教孩子,因為A君認識基督信仰。

 

過了一週,我察看電腦上的看診記錄,聖靈提醒我「A君、大兒子、小兒子的衝突似乎哪裡怪怪的、有某個重點是我沒看懂的…」,於是我請A君再詳細說明一遍。

A君回想當天晚上9點多,她看到兩個兒子在客廳裡晃來晃去、不去睡覺(A君擔心他們隔天早上起不來上學會遲到)…,於是她吩咐大兒子去洗碗,她的動機(心理、期待)是「按照往例,如果要大兒子去做家事、他可能就會為了逃避做家事而去睡覺…」;出乎意料地,大兒子站在水槽前要開始洗碗,於是A君對他說:「你如果累了、就去睡覺,不要在那裡晃來晃去!」

這時候大兒子回嗆A君:「你到底要怎樣?」

 

聽到這裡,我看懂問題的核心了,於是我舉前述「開車打方向燈」的例子,目的是幫助A君看懂其實大兒子的反應「跟一般人一樣」,也跟「A君自己一樣」,是可以理解的。

 

我繼續分析,上述的母子衝突中包括三件事,一是已經晚了兒子還不去睡覺…,二是碗盤在水槽裡還未清洗…,三是A君不喜歡「兒子們在她面前晃來晃去…」;A君將三件事混為一談,難怪引發衝突。

 

當下,聖靈突然賜下靈感,我看懂上述的第三件事其實跟A君的原生家庭有關,原因是小時候,如果父親在家,A君跟哥哥和妹妹就會小心翼翼、不會(不敢)在父親面前「晃來晃去…」,而此一經驗(習慣)已經刻在A君的腦海中,因此她會看不慣兒子們的「晃來晃去…」,這就跟A君的先生在求學時期認真唸書功課好,現在會看不慣兒子「花時間玩手遊、不去唸書…」是一樣的!

於是我提醒A君創世紀 2:24【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原來「離開父母」不是只有身體的離開,還包括心理、思想、習慣、觀念的升級(脫離轄制)。

 

面對大兒子的嗆聲:「你到底要怎樣?」我突發奇想地沒有詢問A君的答覆而是幫她回答:「我要你『自動自發』地知道媽媽的要求、並且立刻去做…」

 

聽到「自動自發」一詞,A君兩眼發亮、覺得她就是一個「很懂得自動自發的人」,因為在原生家庭中,她為了分擔母親的辛勞,經常會「自動自發」地幫母親做家事!

 

於是我更看懂了,「自動自發」(會察言觀色)的人會強烈看不慣「遇事被動」(不會察言觀色)的人,於是我分享網路上的一篇文章,大意是:

婆婆來家裡作客,早餐時她就去附近的美而美買一買。

結果,婆婆臭著一張臉,她問了兩次,是不是不合口味?要不要再去買?

「沒事」、「不用」婆婆嘴裡是這樣講,但依然臉臭。

後來她偷偷問她先生,先生表示,可能是老人家早餐都習慣吃粥。

她問先生,那要怎麼辦?

先生說:「她沒說、就當作不知道,她要為她自己說出來的話負責任!」

她很驚訝先生的態度,因為她從小到大,常聽自己的媽媽說:「這種事,不用等人家說,你要自己懂!」

意思是要孩子「自動自發」地去猜出大人的心思,不要等大人罵,或者大人處罰……。所以,她真的盡可能去猜媽媽要什麼?例如突然變化的臉色、越睜越大的眼睛,都會讓她不斷猜疑,到底哪一件事還沒做到讓媽媽滿意?

 

真的可以像先生講的這樣嗎?這樣不是很無情嗎?她不是不同意先生的看法,像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她也會跟孩子說:「要用講的,不講媽媽怎麼會知道?」

可是,畢竟是長輩耶!長輩不都這樣?像先生這樣,不是不孝嗎?

 

她想了一天,晚上睡前再問她先生。雖然她知道先生講得有道理,但為什麼她還是覺得怪怪的呢?

接下來她先生說:「因為妳也是這樣啊,有什麼事,不好好說,都要我猜……」,這句話讓她差一點睡不著!

 

她先是爆氣,不跟她先生說話。後來,又覺得好笑,因為她先生確實說對了一部分,她常嫌她先生「被動」……,這下她懂了。

不過,她雖然搞清楚這個過程了,她自己也沒有想改的意思,「我還是覺得我先生要主動一點,不要什麼事都要我說。反正我媽跟我婆婆,我現在很少跟她們相處。做先生的人,還是要體貼一點比較好……」

一把刀子

因為A君認識基督信仰,於是我跟她分享聖經羅馬書12:6:【我們要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恩惠,好好地運用不同的恩賜,做應該做的事。】

每一種人格特質(恩賜)都是上帝所賜的,祂的原意都是好的,不過人是不完全的也是會犯錯的,所以每一樣特質都像是一把刀子,如果拿來切菜、切肉、做菜……,那就很好,令人歡喜快樂。換句話說,一個人把上帝所賜的特質作了正確的發揮,那個特質就成了他的優點,會受到別人的肯定和稱讚;相反地,如果一把刀子,拿來砍人、傷人、殺人,那就不好,令人勞苦愁煩,也就辜負了天父上帝的一番好意與用心。換句話說,一個人把上帝所賜的特質作了錯誤的發揮,那個特質就成了他的缺點,會受到別人的批評和指責。

 

我提醒A君,「自動自發」(會察言觀色)就是她的人格特質(恩賜),如果用在「要求自己」會加分(>>>受人稱讚)、用在「要求別人」會扣分(>>>引發衝突);

在跟別人溝通時,最適當的方式還是按照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要兒子早點睡覺(免得隔天起不來上學遲到)就說「要兒子早點睡覺」、要兒子分擔家事就說「要兒子學習分擔家事」…,如此就不易引起誤解,至於兒子要不要聽從那是另外一件事。

 

談到最後,A君終於明白原來她的生活習慣、說話模式都受制於原生家庭而不自知,於是她下定決心要改變,要學習聖經的教導…,我則是肯定她並為她禱告,求神讓她在操練聖經的過程中,體會到人際溝通的「快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