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7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我跟三十多歲、長相漂亮的案主T君討論到「存在感」一詞,我說明「存在感」是人性需求的一部份,哲學家貝克萊(Berkeley)曾說:「存在即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意思是,只有被另外一個心靈所感受、接收到的人事物,才能證明自己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只有當他人對我們的言行作出回應時,才能證明我們發出的信號是存在的。信號存在,證明我們也存在。
舉例來說,小孩子在下雪的時候,喜歡在雪地上踩出自己的足跡。「踩」這個動作,就是我們的信號,「痕跡」是外界對我們的回應,當小孩子看見自己的足跡時,他就確認了自己的動作,證明了自己的存在,獲得了存在感。
同樣的,當我們在社交平台上發布狀態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發布信號這個動作本身給了我們存在感,而是別人積極的回應、熱烈的評論,讓我們體驗到自己的信號是真實的,我們才會獲得存在感。所以,才會有人像得了強迫症一樣,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要去看一看自己發布的話題有沒有人來評論或是按讚。
在心理學的領域中,一個人是無法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夠擁有健康的「存在感」,他必須依賴跟其他人事物的互動,得到適當的回應,才能獲得「存在感」;
此外,人們不常想到,「存在感」是一種基本的需求,跟「飢餓」、「口渴」一樣,都必須被適當的滿足,否則一個人是活不下去的。
聽過上述說明,T君有感而發地表示,在人際關係上,她常常遇到挫折,現在幾乎沒有什麼朋友。她表示,跟朋友來往時,剛開始都還OK,不過一段時間過後,她就開始會有被遺棄、不被關心的感覺……,一旦如此,她就會主動切斷跟朋友的聯繫。上述模式週而復始地發生,所以她現在幾乎沒有什麼朋友。
我一貫地按照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我告訴T君,所有看得見的問題都是「冰山的一角」,如果只想快速地解決後者,結果通常不理想,因為水面下的部分很快就會浮起來,也就是問題、衝突日復一日地出現。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藉著【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找出「冰山的主體」,才有可能「完整地」解決問題,而這樣的過程必須花時間、有耐心……,
因為我已經跟T君協談過幾次, 知道她在3歲時,父親就因為外遇而離開,所以在記憶中,她對父親完全沒有印象,雖然家裡的阿公很疼她……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本書「看不見的傷,更痛」,內容提到:【寫給27種令人心疼的大人】「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痛苦?」有時問題不在於你,而在你的原生家庭。在愛情、婚姻、教養等關係裡,你總覺得自己愛最深、付出最多,但卻頻頻受傷嗎?或許,你就是27種令人心疼的大人之一。
當母親守著空殼婚姻→孩子成為「拯救者型」的大人、
當孩子從小照顧母親→孩子成為「和媽媽結婚」的大人、
當孩子成為父母的傳聲筒→孩子成為「掌控型」的大人、
當父母離婚→孩子成為「依賴別人卻又嫌棄別人」的大人、
當孩子被迫選邊站→孩子成為「火山爆發型」的大人、
當孩子被貶低→孩子成為「情緒勒索他人」的大人、
未被好好愛的孩子→成為「在別人拒絕前,先拒絕別人」的大人、
總以爸爸意見為意見的孩子→成為「逃避情感」的大人……
若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給你的愛是匱乏的、不足的、殘缺的、冰冷的,那麼,你終其一生,都會在他人身上不斷尋覓那一份愛,但卻會一再失落……,因為那一份愛,不是伴侶、朋友、同事可以給,那一份愛,需要你自己給予。你要把自己愛回來,你也有這份能力。
面對父母帶給我們的傷痛,作者認為除了別抱持受害者心態,認為是「父母讓自己無法走出來」外,她建議深度理解父母的侷限與難處,並藉由27種疼惜自己的練習,學習擁抱、肯定並欣賞自己,一如為當年的傷口輕輕上藥與包紮,我們也會擁有往前走的力量與勇氣。
………………
讀過了上面的簡介,我覺得作者想出來的理論,應該是在「理性世界」裡,非常高層的學習了,因為她並沒有教大家要責怪父母、把自己的痛苦都推給原生家庭,而是要受苦、受難的大人,「自己安慰自己」……
我還想到,T君交友的挫折就是屬於「在別人拒絕前,先拒絕別人」……;她自己的說法是「害怕自己被朋友「拒絕」,於是就主動跟朋友「分手」」……
協談至此,T君開始明白「冰山的主體」其實是自己對於「存在感」的需求拿捏不當,跟買包包、吃美食…是一樣的,缺乏節制都會出問題。也就是說,當T君把自己對於「存在感」的強烈需求,寄望在朋友身上,而對方無法承受或及時給予時,問題就重覆出現了!
於是,我提醒她,更深層的原因是她從小沒有父親(的愛),等同於她心裡一直有一大塊空缺。
該如何處理T君的難題呢?上面作者建議「疼惜自己,學習擁抱、肯定並欣賞自己……」,等同於「自己安慰自己」……;寫到這裡,聰明的網友應該看出來了,其實上述建議等同於「自己給自己正向的存在感」,而這是不符合人性的,因為在心理學的領域中,一個人是無法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夠擁有健康的「存在感」,他必須依賴跟其他人事物的互動,得到適當的回應,才能獲得「存在感」!
因為在先前的協談中,T君已經做過決志信主的禱告,因此我直接帶她查考聖經腓立比書:4:6:【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我教導T君,朋友是重要的、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不過當時空環境不恰當時,例如半夜三點鐘、朋友在上班時、朋友正在跟異性交往時……,此時T君可以把尋求存在感的對象轉向神,隨時跟祂禱告(說話),因為在我所認識的基督信仰裡,天父上帝具有“醫治、安慰”的能力,
以賽亞書57:18說:【我看見他所行的道,也要醫治他;又要引導他,使他和那一同傷心的人再得安慰。】
瑪垃基書4:2記載:【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你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裏的肥犢。】
詩篇94:19:【我心裡多憂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歡樂。】
詩篇119:50:【這話將我救活了,我在患難中,因此得安慰。】
天父上帝既然能用祂的能力創造人類,所以祂具有醫治、安慰的能力,也是合乎邏輯的。祂如同父親愛我們,祂當然很樂意醫治我們。
協談最後,我告訴T君,全世界應該找不到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不過聖經在歌林多後書5:17教導我們:【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救贖,進入了天父上帝的國度,他會成為一個【新造的人】,接下來他就可以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舊有的事(例如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去詮釋過去那些令他不愉快、受傷害的事。
當T君得到上帝的安慰(醫治),等同於心理缺乏父愛的空缺被逐漸地填滿,她對於「存在感」的需求就會變得恰如其份,如此一來,她跟朋友之間的關係(包括同性、異性)就會「正常化」,於是前述「需要朋友」卻又「拒絕朋友」的不良循環就不會再發生,T君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