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水龍頭的啟示

分享這篇文章:

自從104年7月下旬來到餐廳擔任高年級實習生後沒多久,我就發現廚房裡對於用水的觀念,跟我原先的認知有著極大的落差。我經常聽到廚師們說:「走水」,意思是食材放在水龍頭下面,開著水龍頭,讓水流進盆子裡淹過食材,當水滿了就從盆子上面溢出去,持續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可想而知會用掉不少水!

切好的高麗菜絲要走水、切好的一大盆蔥絲要走水、買回來的板豆腐要走水、切好的酸菜要走水、燙熟的蝦仁要走水、燙過的鴨血要走水、板豆腐的新鮮度降低時要走水、鴨血的新鮮度降低時要走水、黃魚解凍時要走水、燙熟的紅蘿蔔片要走水、泡冬粉時要走水……。

不僅如此,我還發現爐子師傅在炒菜時,炮爐前方都會有一個水龍頭,水龍頭下方有一個不銹鋼盆,目的是讓師傅隨時可以取水洗鍋、洗手、取水炒菜……,這樣的設計當然是很理想,不過我卻看到廚師們經常是讓水龍頭開著,那怕下方不銹鋼盆的水不斷地溢出來,他還是不關!

上面這些情形看在我眼裡,讓我很難受,雖然我知道餐廳不是我開的、水費也不是我在付,不過看到有限的水資源被浪費掉,我心裡就是不舒服。

該如何改善呢?當時的我只不過是剛取得丙級廚師證照的高年級實習生(年紀大的學徒),我當然沒有資格去指正資深的大廚,於是我從自己開始做起,例如當我學會了切高麗菜絲後,我就把切好的高麗菜絲拿去走水,然後親自去體驗「高麗菜絲走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俗話說「熟能生巧」,當我有了實際經驗,再加上上網查詢,我的結論是「高麗菜絲走水」的最大目的是「清洗」,因此我只要將它清洗乾淨就好了,沒有必要長時間「走水」。

當我學會了切一大盆蔥絲後,我就把切好的蔥絲拿去走水,然後親自去體驗「蔥絲走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剛開始有師傅跟我說:「蔥絲走水的目的是要將蔥葉內面滑滑的黏液給沖乾淨!」於是我認真地觀察,卻發現走水走再久,蔥葉內面的黏液仍然存在;如果真的要將黏液弄掉,唯一的辦法是搓揉蔥絲,不過經過搓揉的蔥絲卻變得不耐存放,很快就發黃……,於是我上網查詢,得到的結論是切好的蔥絲需要「泡水」一下,目的是讓蔥絲變得捲曲,擺在盤子上好看!

 

當我的刀工逐漸進步,也學會更多廚藝之後,我開始對資深的廚師們宣導上述我學到的觀念,大家逐漸地改變了觀念。

有一次在開工作檢討會時,我公開地說明「冬粉需要的是泡水,讓它軟化便於烹煮,它不需要走水,所以不必一直開著水龍頭……」,隨後得到老闆娘N君的認可,於是我趁機跟同仁宣導節約用水的觀念。

 

107年3月,內場來了一位新廚師U君。雖然是新廚師,不過他可是過去有著數十年廚藝經驗的資深廚師。到任後沒幾天,老闆娘N君要他站爐子炒菜,我就發現他的習慣是「不關水龍頭」!

該怎麼辦呢?我決定按照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希望對方適時地關水龍頭,我就說:「請關水龍頭」)、(提醒一次無效,我就提醒第二次)……。某一天中午,我看到U君一直開著水龍頭,於是我對他說:「請關水龍頭。」不知道是因為廚房裡太吵、U君聽不到我講話,還是他不想理會我,總之就是他沒有關水龍頭。過了幾秒鐘,我看他沒有動作,於是我提高音量地對他說:「請關水龍頭。」他回頭看了我一眼,接下來就關上了水龍頭。當他關上水龍頭後,我對他說:「謝謝!」

隔天早上在吃員工餐前,我當著老闆娘N君還有其他同仁的面,公開地肯定、稱讚U君願意改變習慣,願意節約用水,老闆娘N君也附和我的說話。

吃過員工餐後,內場的領班A大廚私底下跟我透露,前一天晚上U君跟他抱怨說:「我做過無數餐廳,從沒看過那個餐廳會管廚師用水的……。」

聽完後,我沒說什麼,因為我深知道要一個人改變習慣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接下來的日子,我仍舊按照【是、就說是】的原則來對待U君,只要他記得關水龍頭或是做對其他事(例如主動清洗裝配料的小鋁盆、主動維修廚房器械……),我就在老闆娘N君還有其他同仁的面前,一次次公開地、大聲地肯定、稱讚他……,結果還不到一個星期,U君就養成了適時關水龍頭的好習慣了!

 

上面的故事啟示我,想要改變舊有的習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痛苦的,不過如果善用聖經【是、就說是】的溝通原則,一做對就給予肯定、一做對就公開讚美……,會讓改變習慣的過程變得 simple and effective,結果是雙方都很快樂!

我覺得這是個很棒的啟示,所以寫出來跟網友分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