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案例(四)「照顧者覺得自己已經盡心盡力在照顧被照顧者,但總是得不到正向回饋,於是照顧者產生自我否定……,照顧者如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在漫長的照顧歷程中,照顧者除了必須面對被照顧者的種種情緒反應,也要照看自己內心的情緒。尤其是,當照顧者覺得自己已經犧牲了所有一切來陪伴被照顧者,但被照顧者的身體狀況還是持續走下坡,或是被照顧者總是以負面的言語來回應。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照顧者想盡各種方式要鼓勵被照顧者外出參與活動,被照顧者總是意興闌珊的拒絕,或是總是說,我反正也不會好了,我快死了,甚至大發雷霆,謾罵家人,讓照顧者陷入絕望……。面對這種情況,請問韋醫師,照顧者應該如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韋醫師的回應:
前面提過,不管被照顧者是罹患癌症,或是因為其他疾病導致失能或失智,都會遇到兩大問題, 一是「死亡」(被照顧者是否能得到善終),二是「溝通」(成員包括被照顧者、主要照顧者、間接照顧者…)。關於案例(四)的問題,則是跟「死亡」和「溝通」都有關。
「被照顧者總是說,我反正也不會好了,我快死了,甚至大發雷霆,謾罵家人……」這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其實「冰山的主體」就是害怕死亡、不知道如何面對生命終點……。如果照顧者願意學習,可以試著把前述「善終的SOP」拿出來一步步地操練,協助被照顧者在「天、人、我、物」四個面向的關係都做出努力,於是此一難題可以逐步獲得解決。
至於「照顧者想盡各種方式要鼓勵被照顧者外出參與活動,被照顧者總是意興闌珊的拒絕……」,這牽涉到「溝通四步驟」(如附圖)(傾聽了解>>>同理接納>>>引導指引>>>改變成長),多數照顧者想要直接從第三步做起,跳過前面的第一、地二步,通常不會有效,更可能的是引起衝突,導致雙方更不快樂。
簡單來說,照顧者如果願意「傾聽了解」,等同於【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就容易「同理接納」被照顧者的心情(例如害怕死亡),接下來照顧者可以做的就是協助被照顧者開始操練「善終的SOP」,在「天、人、我、物」四個面向的關係都做出努力(這就是正確的引導指引),於是被照顧者可能做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饒恕……」,而這就是正確的改變成長。
關於「照顧者覺得自己已經盡心盡力在照顧被照顧者,但總是得不到正向回饋,於是照顧者產生自我否定……」,我的建議是在長照的過程中,「被照顧者、主要照顧者、間接照顧者…」可以算是一個「團隊」。
在任何團隊中,都有一個很實用的溝通工具,我稱它為「團隊合作的潤滑劑」,所引用的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 Maslow的「層次需求理論」,大意是人們的需求像是一個金字塔,當下一層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們就會尋求上一層的需求。當人們吃得飽、穿得暖、有地方居住之後,就會尋求愛、被愛、歸屬感、娛樂、被重視、自我實現、找到活著的意義……;
同樣的道理,在長照的過程中,除了吃得飽、穿得暖、有地方居住之後,每位成員都會尋找更深一層的滿足。在許多深一層的需求裡面,有一種需求是經常被大家所忽略的,那就是每個人(被照顧者、主要照顧者、間接照顧者…)都需要被肯定、被稱讚!
這樣的需求是很強烈的,就像是肚子餓會想吃東西、嘴巴渴了會想喝水……,不過很可惜的是,在我們社會上,傳統的作法是「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結果是大家「需要被肯定、被稱讚」的人性需求都沒有被滿足,於是所有人都處在飢渴當中。
在我看來,這樣的窘境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也是違反聖經教導的,解決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依照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事情做對就給予肯定)、(事情做好就給予讚美)……,請大家注意,「是」在前,「不是」在後,用意是提醒我們,眼光應該先看到對方「是」的部分,也就是先重視對方「已經做到的事或做出的努力」,然後把它「說出來(表達出來)」,對方就會覺得「被肯定、被稱讚」,就是這麼簡單。
舉例來說,當間接照顧者從國外飛回來探視被照顧者,主要照顧者可以肯定、稱讚對方「花錢、花時間…」,還可以表達「我很高興你這麼做!」
按照人性的邏輯,當間接照顧者受到肯定、稱讚,心裡必定是「感到高興、溫暖…」,於是再按照人性的邏輯,間接照顧者很可能會對主要照顧者說出:「你辛苦了,照顧媽媽這麼久……,謝謝你。」
講到這裡,聰明的觀眾會發現,原先「照顧者覺得自己已經盡心盡力在照顧被照顧者,但總是得不到正向回饋,於是照顧者產生自我否定……」的困境已經被打破了!
不僅如此,當被照顧者做出任何的「是」(例如某個早上沒有發脾氣、某一次乖乖吃藥、某一次在大便之前先知會照顧者……),照顧者同樣可以肯定、稱讚對方,還可以表達「我很高興你這麼做!」於是前述美好的循環可以再次啟動。
請注意,每個人都可以啟動上述美好的循環;當然,主要照顧者擁有最多的機會……,至於要不要啟動,那就是後者的「自由意志」所決定的!
重申一遍,「在任何團隊中,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實話實說、就事論事”地肯定、稱讚另一個人,整個團隊就會起變化,就會有更多人被鼓勵、被肯定,結果是大家的需求都被滿足,大家都很快樂!」
其實,上述潤滑劑不限於任何場域,一般家庭裡也很好用,例如在家裡,一位全職的家庭主婦忙碌了一整天,如果老公回家的第一句話是說:「太太,你辛苦了,把家裡打理得如此舒適!」
或是孩子回到家的第一句話是說:「媽媽謝謝你,幫我帶了一個美味的便當,同學都很羨慕我喔!」
我相信這位家庭主婦一整天的疲憊,應該會立刻煙消雲散,因為她受到適當的肯定、稱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