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12月12日在吃員工餐時,內場的領班A大廚表示,他前一天去某診所就醫,再度檢測飯後血糖,數值是一百一十幾,於是他鼓起勇氣、很婉轉地對醫師表示,自己已經有在吃許多藥,可不可以請醫師不要再開降血糖的藥給他?(真相是,A大廚已經超過三個多月沒有吃任何降血糖藥,不過他沒有跟醫師明講,而醫師也沒有詢問過他服藥的情形,於是每次就診後,A大廚就很尷尬地拿一大包藥回來,也沒有在吃!)
後來,醫師終於沒有再開立該藥物了。聽完他的一番陳述,我表示總算是沒有再浪費健保藥費了,不過我倒是有另一個疑問:「A大廚年約五十歲,除了這次的血糖問題,他並沒有常見的三高或其他慢性病,為何會需要常期服用藥物呢?」於是他表示,更早之前,有一次餐廳工作非常忙碌,他為了求好心切,一直憋尿,等到菜都出完才去上廁所,結果是引發急性膀胱炎……;吃了幾天的藥之後,醫師對他說:「你如果繼續憋尿,會把攝護腺弄壞,以後就會腫大而縮不回去……。」接下來,醫師就要他長期服藥,預防攝護腺腫大。
說完了上述的話,A大廚靈機一動地詢問我,那位醫師的講法有道理嗎?我笑著表示,事情可以拆成兩部份來分析,一件是該醫師用「恐嚇式」的說法,要你未來不要在工作中憋尿……,他的動機是良善的,不過表達的方式並不符合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希望病人不要憋尿,就說希望病人不要憋尿)、(希望病人養成正確習慣,就說希望病人養成正確習慣)……;
另一件是「一個五十歲的男性會因為憋尿,而導致攝護腺肥大……」,這跟我的醫學知識是不符合的,因為我只知道「憋尿跟急性膀胱炎有關」!
聽過我的分析,A大廚不解地表示,自從幾個月前被診斷有糖尿病,到底該不該吃藥、要不要讓醫師知道自己沒有服藥而是靠著飲食控制並減少體重來控制血糖、醫師為何要恐嚇我……,為什麼看病這件事越弄越複雜、越來越麻煩呢?
我笑著回說:「並不是「越弄越複雜、越來越麻煩」,而是它原來就有許多矛盾之處,只是你原先看不懂、不知道罷了!」
台灣大多數的病人喜歡拿藥、吃藥,大多數醫師喜歡開藥並做檢查驗……,這是衆所皆知的現象,不需要我再寫文章做探討。這一次,吸引我的是本文的標題:「醫師恐嚇病人?」我立刻聯想到前一天在吃員工餐時,D廚師看到一位外場同事沒有把食物吃得很乾淨,於是開玩笑地對她說:「喔,沒吃乾淨,以後臉上會長……!」另一位同事則表示,面對同樣的場景,以前的媽媽們會對兒子說:「如果沒有把碗裡的飯粒吃乾淨,以後就會娶醜妻(台語發音)!」
原來,我們社會都是用「恐嚇式」的說話方式,在跟別人溝通的,父母恐嚇小孩,要小孩乖乖就範……;老師恐嚇學生(不認真讀書努力考試,以後就去做……),要學生乖乖上課……;醫師恐嚇病人(如果沒有遵照醫生的吩咐,以後就會……),要病人乖乖吃藥……,>>>也就是說,醫師並沒有很奇怪,也沒有比其他人更壞,竟然會恐嚇病人……,因為事實的真相是:大家都這樣,大家都是這樣長大的。
為何大家喜歡使用「恐嚇式」的溝通方式呢?我個人的推論是因為傳統上,長輩或是有權威的人都是這樣說話,於是我們每個人就不加思索地認同了;
其次是,一個人在直覺上會認為它當下似乎很有效,因此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運用它!
經過一番思考,我可以同意「恐嚇式」的說話方式,當下確實有效,不過長久下來,它不但會失效,還會引起許多後遺症,以下是我的分析:
首先是,一個人被同樣的內容恐嚇久了,他可能會知道裡面有虛假,例如做父母的用虎姑婆的故事來恐嚇孩子聽話就範,等孩子長大一些,他會知道世界上並沒有虎姑婆,所以他會明白自己是被騙了,就像是我的同事A大廚,他會開始懷疑醫師所說的每一句話。
其次是,孩子把被恐嚇的內容,內化成思想的一部份,於是一輩子都受害,例如天黑了,孩子仍然想要去外面玩,於是父母恐嚇孩子說:「外面黑暗中,有可怕的虎姑婆會來抓妳,所以不要出去!」一段時間之後,孩子雖然在理智上知道虎姑婆不存在,不過她很可能會特別怕黑,因為她已經把「黑暗」跟「有可怕的事」,在心裡面畫上等號……,這樣的影響有可能是長遠的,甚至是一輩子!
更常見的是,做媽媽的常常在孩子不聽話或無理哭鬧時,恐嚇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於是孩子長大以後,變得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一輩子都受害。
那麼做父母的或具有某種權威的人士(例如老師、醫師……)到底該如何說話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還是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樣,你們就不至於受上帝的審判(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希望對方做什麼,就說希望對方做什麼)、(期待對方不要做什麼,就說期待對方不要做什麼)……;前面提到的「後遺症」,其實就是經文裡【上帝的審判】。
當然,上述溝通模式裡,很顯然的,對方有拒絕的可能,因為對方擁有自由意志。不過,也因為如此,對方才能因為能夠行使自由意志,而像一個完整的人。經過一番討論、說明,對方如果願意照着去做,那麼他就是「真的知道」為何要那樣做,同時他也學會了某件事!而不是因為「被恐嚇」,而被迫那樣做,他還是沒有學會、弄懂那件事。
如果經過一番說明、討論,對方不願聽從,這時候應該要有所區分。如果對方還沒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小於18歲),做父母的就態度堅定地直接禁止孩子做某件事【不是、就說不是】,這時候也不需要用恐嚇的。當然,做父母的也可以向天父上帝禱告,求上帝幫助孩子早一點明白父母的用心。
如果對方已經是成年人,那麼就用歌林多前書13:4—8 “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驕傲),不做害羞的事(不做魯莽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自私),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記住別人的過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抱持著恩慈的態度、忍耐對方不聽良善的建議……,
同樣地說話者也可以向上帝禱告,求上帝幫助對方早一點明白說話者的用心……。
本文的結論是,「恐嚇式」的說話方式,是華人社會非常普遍的現象。看過以上分析後,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繼續使用它,因為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
文章寫成後,我在12月13日就看到以前的同事K君在臉書PO文說:「你再不乖乖去睡覺,聖誕老公公就不給你聖誕禮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