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和家屬會用“逃避問題”的方式來面對死亡,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醫院裡工作的護理師,甚至於是在癌症病房或是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護理師,也會不自覺地逃避死亡議題。我現在鄭重地告訴大家,大多數的醫師,不管他是不是癌症相關領域的醫師,也是習慣用逃避的方法,來面對死亡議題喔。我再跟網友們分享一篇文章,題目是「逃避死亡的方法延長篇」:
102年2月18–19日兩天,7C病房照例接待由台大總院派來觀摩、學習安寧照顧的PGY學員(畢業後第一年住院醫師),這梯次來了四位。
第一天我跟他們提到病情告知的步驟,另外也舉了一些實例,告訴他們癌症病人是可以經由努力而得到善終的,專科護理師Ms鄭則教導他們有關DNR的相關知識和經驗。
19日早上查房時,Ms鄭特別跟我報告說,其中有一位H醫師在討論到有關癌症照護的經驗時,提到他的家人曾經罹患癌症,至今回想起來,仍讓他覺得很難過,眼眶泛紅。Ms鄭希望我能給予協助,於是我在當天下午最後一堂課時,特意請H醫師說明狀況,他再度哽咽地說:「在我高三那一年,爺爺生病了,罹患直腸癌,被送到台北一家專門照顧癌症病人的醫院,結果竟然因為爺爺的病情太嚴重了,醫院不願收治,直接請家屬帶回家。由於我從小是由爺爺帶大的,心裡非常難過。也因為爺爺的生病,讓我想要讀醫學院,期望將來能夠當醫師救治病人。
等我讀醫學系一年級時,某一天我在學校做實驗,手機不知道丟到哪裡去,等找到時,才發現有許多通電話未接。等我打回家時,竟然是爺爺已經過世了,我未能見他最後一面,我好難過。」
我聽完他的陳述,跟他說:「你的遺憾其實是媒體渲染下的產物,容我舉個例子,場景一是你在爺爺過世前,常常關心他、照顧他、陪伴他……,但是在他斷氣時,因故不在他身邊;場景二是你在爺爺生病時,你都沒有關心他、沒有照顧他、沒有陪伴他……,只有在他斷氣時,正好陪伴在旁。試問,爺爺會喜歡哪一個場景呢?」
我問了其他三位學員,三位都說是前者,於是我接著說:「沒錯,生前實質的陪伴遠比斷氣時在不在現場更重要,大家之所以會重視親人斷氣時在不在場,其實都是被媒體所誤導的。媒體常常誤導民眾,例如許多年以前,媒體就曾經大大地讚揚一位因為癌症截肢的小孩,稱讚他如何勇敢地接受抗癌治療直到生命最後一刻,說他絕不放棄、熱愛生命……,其實我很懷疑,如果他沒有一直接受化學治療,而是在癌症的末期接受緩和醫療,說不定還會活得更久呢!因為化學治療必然會有副作用,包括免疫力降低、白血球減少、感染、敗血症、食慾降低……,在在都可能提前結束他的生命。媒體讚揚拼到底的癌症病人,那麼難道選擇緩和醫療的癌末病人就是懦弱、不勇敢、不熱愛生命嗎?答案自不待言。」
聽完我的解釋,H醫師繼續說:「韋醫師的說明,我可以接受,不過更大的遺憾是在爺爺過世前一段時間,我因為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爺爺的老、病、死,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心中充滿害怕、恐懼,所以選擇逃避、疏遠……,這一點讓我現在想起來,雖然已事隔多年,仍有著萬分的遺憾。」
我回應說:「面對不知如何處理、令人尷尬的場景,選擇逃避是人之常情。不管你是醫護人員、還是家屬、甚至是病人,其實都一樣。如何面對死亡的議題,我們的爸媽沒有教,我們的老師也沒有教,所以我們不會、不懂……,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H醫師你可以很誠實地表明,當年的你的確是完全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因此也不知道如何陪伴生了重病的爺爺,你可以把這件事當作是前車之鑑,隨時提醒自己。
你也可以從現在開始,去思考、去了解有關生命的議題。我當然鼓勵你跟韋醫師一樣,藉著明白聖經中的真理,知道靈魂可以有歸宿,死亡可以被突破,人生的意義可以被賦予、生命的價值可以被肯定,是非曲直有被判定的一天……。當然你也可以拒絕韋醫師的建議,因為上帝賜給每個人自由意志。如果是這樣,韋醫師也會鼓勵你,要很認真地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在邏輯上要能說服你自己,那麼你才能用它來幫助別人。
在你找出答案前,你的壓力一定很大,特別是當你再度遇到病人死亡時、家人生重病時……,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像是韋醫師所舉的比喻,除非你很認真地學會了水上救生術,否則每次遇到有人溺水的場景時,你都會很緊張、壓力很大……,當然你也可以選擇逃避、離開現場,不過終究會留下大大小小的遺憾。」
………………
年輕的醫師在面對死亡時,因為無知而選擇逃避,但其實已經有多年資歷的腫瘤科醫師,也還是在逃避問題。以前我在醫院擔任腫瘤醫學中心主任時,為了要通過癌症相關評鑑,所以我每兩個月就要查核全院癌症病人的數百本病歷,工作雖然很吃重,不過也因為如此,我可以檢視醫院裡每一位腫瘤科醫師的醫療行為。
我發現一件事,那就是當病人的癌症已經病入膏肓,臨床上已經沒有任何有效的療法時,腫瘤科醫師還是會開立一種非常古老的口服抗癌藥給病人服用,而且劑量只有常用抗癌劑量的一半都不到。其他人可能看不出這位醫師在想什麼,不過內行人就知道這位腫瘤科醫師是把該藥物當成是”安慰劑”,意思是告訴病人和家屬:「我還是有在幫你治療癌症喔!」幾次病歷審查下來,後來我決定告訴這樣的醫師:不要再用這樣的方式來讓你和病家,一起逃避問題,更何況藥物就是藥物,吃多了吃久了,還是有副作用,如果引發無藥可治的出血性膀胱炎,那就麻煩了。
文章登出後,有同事發表感想或評論:
腫瘤科C醫師:臨床上常見到的是,病人的某某人要從美國或日本坐飛機趕回來,希望病人能儘量撐到這位家屬回來……,原來這也是一種集體化的”矯情”啊!
護理師W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面對周遭許多親朋好友、三姑六婆的看法和意見。希望這位PGY學員能好好運用過去的經驗,將來能成為好醫師,照顧受苦的人。如此一來,他爺爺的生病和過世,才有最大的意義,祝福他。
護理師H君:過去的遺憾,該怎麼彌補呢?我從事安寧照顧一段時間後,常常為我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而過世的姊姊感到難過,因為過去的我不成熟,無法了解姊姊的痛苦,還有她對死亡的恐懼。我對待她的方式,一定深深地傷了她的心。回想起小時候,她對我那麼好,而我給她的回應卻是……,於是我有好長一段時間處於哀傷中,因為我倆沒有好好地說”再見”。現在,當我在照顧病人和家屬時,我會特別用心對待他們,希望多了解他們的痛苦,進而引導他們,希望他們能有一個好的”分離”。
護理長L君:”逃避死亡”除了會發生在個人身上,也會發生在醫療團隊。每次參加護理部的會議時,我都會想表達7C照顧病人的特色,那就是”面對死亡、談論死亡、積極努力、得到善終”,不過長官常常都不喜歡我報告的內容,反而要我們去學習其他安寧病房的模式。現在我弄懂了,原來就算是醫護人員也會害怕面對死亡,會逃避有關死亡的議題,於是將所有照顧病人的焦點都放在生理上的照顧,例如芳香療法、美足護理、淋巴按摩……,認為這樣才看得見成效。仔細想想,這些很可能都是護理人員逃避死亡的方式呢!如何面對死亡,雖然學校沒有教,但我們還是要認真思考,勇敢去面對,才不會虛度光陰、徒留遺憾。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