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在馬太福音二十六章也有一個例子,標題是『在客西馬尼禱告』,耶穌當時已經知道無罪的他即將被一群有罪的人極盡所能地嘲諷、戲弄、鞭打、侮辱,然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經上記著:【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耶穌雖然是上帝的獨生愛子,但是他也具有百分之百的人性,因此在面對被釘十字架的這件事上,他仍是會『憂愁、難過、憂傷、幾乎要死』,因為他原先也認定(判定)『被釘十字架』是一件『不好』的事,所以他說:「我父啊……,求你叫這杯離開我。」不過在如此艱難的時刻,耶穌卻願意將判定、判斷『被釘十字架』這件事是『好、還是不好;是善、還是惡;是對、還是錯』的權柄交還給上帝,因此最後他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願你的意旨成全。」
『一個無罪的人被一群有罪的人極盡所能地嘲諷、戲弄、鞭打、侮辱,然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件事恐怕是全人類歷史上最難不被「人」判定是『不好』的事件了,不過耶穌仍然不去竊奪專屬於天父上帝『分別善惡、好壞、對錯』的權柄,因此他有資格對我們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因為他靠著上帝所加給他的力量做到了。
耶穌說他的心裏是柔和謙卑的,那麼要如何做才能柔和謙卑呢?答案是當人們不再試圖去竊奪『分別善惡』這種專屬於造物主的權柄,不再用自己的想法去判斷是非善惡時,人們就會變得柔和謙卑。
相反地,如果人們用自己的想法去判斷是非善惡,那麼就是『論斷』了。當一個人在『論斷』身旁的人、事、物時,他就跟『柔和謙卑』背道而馳了,當然也就沒有安息(平安),這是神所設立的法則,不分年紀、種族、貧富、地域、國家,不分是古代、現代還是未來,都是一樣,沒有『柔和謙卑』,人就沒有安息(平安)。
網友們千萬不要覺得上面所提到的慘劇,都已經是過往的歷史,好像跟我們沒什麼關連,其實當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喜好來定義、來判斷是非對錯時,所造成的勞苦愁煩,天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例如以前我在醫院的團契聚會時,臨床助理P君曾說:「前幾天,我教女兒數學,教了很多次,她還是不會,於是我就開始生氣,心裏想「她怎麼這麼笨、這麼不聰明」,心裏越想越氣。後來聽了韋醫師的說明,才知道原來我是在論斷我女兒(她……不好),我才會生氣,當然也就沒有安息了!」我回答說:「這樣想就對了,做母親的職責是『照顧、教導、管理』自己的子女,而不是去論斷、判斷她是好、還是不好,因為後者是專屬於上帝的權柄。
如果一位母親將注意力都用在『照顧、教導、管理』自己的子女,而不是去論斷、判斷她是好、還是不好,那麼這位母親的心裏就會是柔和謙卑的。當然,要『照顧、教導、管理』自己的子女一定是一個負擔,不過這樣的擔子是輕省的,這樣的軛是容易的!當這位母親的心裏是柔和謙卑時,她就不會發怒、生氣,她就可以享有神所賜的安息(平安)。」
另一位臨床助理C君說:「前些日子,我發現自己的先生有很多缺點,這裡不好、那裡也不好,心裏越想越生氣,甚至於還不想為他禱告。後來聽了韋醫師的說明,才知道問題是在自己身上,因為我論斷我先生(他……不好),自己才會生活在怒氣中、心中因此沒有安息(平安)。」我說:「確實是這樣,如果你願意遵照神的法則,不要去判斷、論斷你先生的好壞,那麼你就可以專心做丈夫的『幫助者』,當然『幫助』也是從『修理、看守』所衍生出來的。如此一來,你的心裏就是處在柔和謙卑的狀態,你就不會生氣,你就可以享有安息(平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