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3月某一天在吃員工餐時,A大廚說:「我大兒子今年29歲,明年30應該就會結婚了。」我說:「那恭喜呀!」他繼續說:「前些日子我兒子跟我說他結婚之後,想要搬回家來住……。」
聽到這裡,我不解地回問他:「這有點不尋常,因為我比較常聽到的是,兒子結了婚之後,和媳婦兩個人搬出去住,很少聽到有人原先已經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搬出去住了,後來反而是結了婚之後再搬回家跟爸媽住!」
兒子結了婚之後,到底要不要繼續跟父母同住,我想不會有大家一致認同的答案,不過既然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是人類所有問題的說明書,所以我從聖經得知的教導是在創世紀2:24:【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對於這段經文,我個人的解讀是,天父上帝希望每一個做子女的長大以後,必須學習“獨立自主”,特別是在進入婚姻之後。
子女要學習獨立自主,我想很少人會反對這句話,因為它的相反詞就是“爸寶”或“媽寶”,而這個詞彙在我們社會上是屬於負面的形容。
接下來該問的是,做子女的到底要如何學習,才能獨立自主呢?後者等同於聖經中的“人要離開父母”,那麼怎樣才叫“離開”呢?
我的分析是“離開”分成兩個部份,一個是身體上的離開,另一個則是“心理上”的離開。這兩部份雖有區隔,不過彼此有著明顯的牽連。
我們先來看做子女的結婚之後,如果仍然住在家裡,會對學習“獨立自主”(離開父母)有何不良的影響?
網友們只要隨便想一下,就會知道那是很困難的,不管是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會彼此牽連,至於心理上的“獨立自主”也不可能,因為人性是趨吉避凶的,當後面有父母當“靠山”時,一定會想辦法去靠一下、去依賴的。
反過來說,大家住在一起時,當子女做出錯誤決定時,爸媽會不去提醒,甚至干涉嗎?這時候,如果孩子聽從了,那麼他就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做從錯誤中學到寶貴的經驗……;如果孩子不願聽從,那麼親子間不會起衝突嗎?
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兒子結了婚還跟爸媽住在一起,請問髒衣服該怎麼洗?是全部媳婦洗還是全部婆婆洗,還是各洗各的?那麼曬衣服的區域又該怎麼劃分呢?如果媳婦習慣一週洗一次,而婆婆習慣三天洗一次,那麼不會引起衝突嗎?
關於這類的衝突或麻煩,A大廚回想說:「結婚後,我們跟爸媽一起住,當時我還在當兵。大兒子出生後,晚上常哭鬧,當時我太太很怕孩子去吵到公婆的睡眠,壓力很大,有時候大到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就用力捏自己的大腿……。」
我說:「這就是一種住在一起無形的、額外的壓力,還好妳太太是虐待自己,許多社會新聞不是都報導年輕媽媽被哭鬧不休的小孩搞到失去理智而發生虐童、虐嬰事件嗎!如果不是跟公婆住在一起,你太太就不需要承受更多、額外的壓力,不是嗎!」
接下來,A大廚又說:「我兒子想要搬回家,可能是想要存錢買房子吧!」
乍聽之下,這樣做好像很有道理,不過我立刻想到人性的特點,於是我回答說:「我舉個例子來解釋,現在正好是許多百貨公司的年終慶,許多人都趁機大買特買。如果你兒子看上了一件白色的羽絨背心,看起來很帥,不過打折下來要8000元新台幣,他會怎麼想呢?如果他是住在家裡,那麼經濟壓力確實會少一點,至少不必付房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就拿信用卡給刷下去了,很愉快、很爽;不過他如果是在外面租房子,必須付房租,而8000元正好是一個月的租金,你覺得他會立刻出手買下去嗎?長久下來,你覺得那一種環境才能幫助你兒子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呢?
A大廚想了一下,心有同感地說:「我想人性確實是如此!」
接下來,A大廚又說:「也有可能,我兒子是希望能孝順我們,雖然我們才五十歲左右,不過一、二十年後也會老,也會需要有人照顧。」
我說:「這是個很好的理由,不過我們還是需要考慮“時間點(timing )”的問題。如果未來幾年,你們夫妻還不需要有人照顧,而你兒子和媳婦可以在比較單純的人際關係下,把他們兩個人的關係建立的很健全,甚至於也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的情形就像是以前我在文章裡常用的比喻,他們一家就像是一部油門和煞車彼此配合良好的汽車,有一天當你們夫妻年紀大了,需要兒子和媳婦照顧,這時候不管是他們搬回來跟你們住,或是你們搬去跟他們同住,就會像是坐上了他們那部心理健全、關係良好的車子,於是你們會坐得很舒適、很愉快;相反地,如果他們結了婚,除了要學習彼此溝通、適應之外,還要花心思去處理和公婆之間複雜的關係,如果婆媳關係不佳,你兒子夾在當中,到底該挺誰呢?如此一來,不僅所有的人在未來的時間裡,彼此的關係都有心結、都不愉快,甚至於兒子和媳婦的關係生變,接著離了婚,那不就連未來的希望都沒有了呢!」
聊著聊著,A大廚又說:「有一天等我跟我太太老了,我可能會把我現在住的房子賣掉。」我很驚訝地回問他:「那你們要住那裡呢?」A大廚說:「我有兩個兒子,我就在他們兩的家裡,輪流住呀!」
我聽了嚇一跳,因為有太多社會新聞報導過,老人家輪流住在幾個兒子的家裡,每個月換一個地方。剛開始還好,不過隨著日子的過去,兩代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多,特別是加上每個家裡都有一位媳婦,還有就是兩代對於孩子的管教觀念不同,祖父母通常傾向於寵愛孫子,而父母則偏向於較嚴格的管教……,於是大、小的衝突就會不斷出現,每個人都過得越來越不快樂。
聽到這裡,A大廚說:「照你說的,這樣不好、那樣也不好,那麼我以後把財產平均分給兩個兒子,總不會錯了吧!」
我想了一下,回答說:「很不好意思,我必須回答你,可能還是有問題。因為媒體三天兩頭就會報導,某某有錢人過世之後,子女為了爭遺產,不僅兄弟鬩牆,甚至於還告上法庭。這類的新聞,難道你都沒有看過嗎?不管怎麼分,大家都不滿意,因為大多數人的慾望都是無窮盡的!你以為兩個兒子平分,就一定不會有問題,其實真實的狀況可能是老大住偏鄉,老二住都會區,兩個人都想買一戶自己的房子,你給的財產,足夠老大買一戶,不過對於老二而言,說不定只能買到一間廁所,於是老二可能心生不滿……;你也千萬不要天真的以為“既然如此,那我就繼續努力賺錢,等我買了兩棟房子,以後分給他們一人一間,那就沒問題了!”其實還是可能有問題,因為房子的地段一定不同,未來的增值性也一定不同,於是還是會有人覺得父母偏心……。」
A大廚有點懊惱地說:「那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我的兩個兒子以後不會因為爭家產,而兄弟鬩牆呢?」
我說: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教導就是運用聖經箴言22: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你可以教導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兄弟之間的和睦關係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也讓他們學習不可好逸惡勞,而是必須勤勞工作,正如聖經箴言14:23所教導:【諸般勤勞都有益處;嘴上多言乃致窮乏。】以及箴言13:11【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
聽到這裡,A大廚用有點懷疑的眼神看著我,心裡好像是說:「哪有可能?」
突然間,我想起前一陣子,媒體曾經報導過“紅豆餅三兄弟”的故事,內容是媽媽過世後,留下了200萬遺產,結果三兄弟不僅沒有為了如何分配這筆錢而引發衝突,還說:「我們都長大了,也都有謀生能力了。媽媽留下來的錢,是媽媽辛辛苦苦存下來的,所以我們一致決定要將這筆錢捐贈給慈善單位,做為我們對媽媽永遠的記念!
本文的結論是,如果做父母的把焦點只放在”如何分配財產”上面,那麼絕對會吃力而不討好的,倒不如依照聖經的教導【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結果會是”如何分配財產,並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