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12月下旬,餐廳的老闆N君跟廚師們商量之後,決定推出「佛跳牆」,要做為老顧客的預購年菜。某一天在吃員工餐時,大家一邊討論製作佛跳牆的細節,一邊也很自然地提到即將來臨的除夕、春節。
A大廚有感而發地表示,老媽媽一定會費盡心力地準備一桌年夜飯給兒孫們吃。
媽媽準備的菜色中,一定會有一道全雞的料理。媽媽習慣買土雞,不過A大廚的牙齒不是很好,咬不動較硬的土雞肉,於是建議媽媽改買肉質軟一點的半土雞或仿仔雞,不過媽媽還是堅持要土雞才好吃……。另外也有些菜色已經不合潮流了,不過沒有人敢講;子女們也會擔心,如果菜吃不多,還會怕媽媽不高興……。
聽過A大廚的一番話,我不禁想到我自己近十年來在老家吃春節的團圓飯,親戚們的話題,很容易就放在「東西好不好吃、菜色如何?」另外就是拿當年的菜色跟前一年的做比較,那一道菜比前一年難吃、那一道菜跟去年不同……。
於是我開始思考,究竟春節過年,親戚們舟車勞頓地聚集在一起吃個飯,它的最大目的(意義)到底為何?
是為了吃極為豐盛的一餐嗎?如果是在幾十年前的台灣,物資缺乏、民生不豐,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吃一些平常捨不得吃,或是吃不到的年菜,那確實是意義重大。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罹患三高、肥胖或痛風的人越來越多,團圓飯的最大目的(意義)應該要被修正了,應該是家人親戚聚在一起,彼此分享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如果是悲傷難過的,大家就同理、安慰……,如果是高興快樂的,大家就按讚、分享……。簡單來說,就是大家把握機會進行「溝通」!
如果大家仍然習慣把焦點放在年菜上,那麼準備的人很可能會疲累不堪,早就沒有過年的興緻……;用餐時,如果同桌吃飯的人還對每道菜品頭論足,覺得那樣好吃、那樣不好吃、去年的菜比較好吃……,那麼我猜想準備年菜的人心裡一定是充滿負面的情緒,這樣一來,還過什麼年呢?
我還想到,華人社會裡,過年時期,長輩們很喜歡主動地問一些令晚輩們尷尬萬分的問題,例如:「學校成績如何,考試第幾名?」「有沒有對象了,什麼時候要結婚?」「結婚多久了,什麼時候要生小孩?」「工作有沒有升遷,一個月賺多少錢?」……,說話的人自以為是「關心」,不過聽話的人感受到的卻是「壓力」!這又該怎麼辦呢?使徒保羅在聖經哥林多前書10:23說到:【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這裡的「凡事」,當然包括一般的說話……。
綜合以上論述,我相信如果大家都不想付出代價、做出改變……,那麼上述的場景必定會年復一年地出現。過年前,大家期待家人的團聚,可是年假過後,每個人心裡都不快樂,都有許多牢騷、怨懟!
如果有人想要改變,那麼我會建議家中的長輩或有份量的人,可以做以下幾件事:
首先是,當親戚家人聚集後,一開始就跟大家提醒過年團聚的最大目的(意義)是「家人親戚聚在一起,彼此分享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如果是悲傷難過的,大家就同理、安慰……,如果是高興快樂的,大家就按讚、分享……」。
其次是,開始用餐前,所有人都可以開口感謝為大家準備團圓飯菜餚的家族成員,這樣一來,大家的焦點就比較不會只放在菜色上面;不僅如此,費盡心力準備飯食的人,在聽到(收到)大家的感謝之後,原先的疲憊應該會減少一大半,也才會有過年的 Fu。
第三是:吃過團圓飯後,大家可以聚在一起,這時候家中的長輩或有份量的人可以「以身作則」,先跟大家提說過去一年,發生在自己身上、可以讓大家知道的事……。接下來,他可以點名另一個親人講話,於是一棒接一棒地每個人、不分長幼,都可以講講話,也都可以收到其他人的關心和回應,那不是很有意義、很快樂嗎!
親愛的網友們,你們家的團圓飯有沒有變調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