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令自己討厭的人(三)(不再幼稚)

分享這篇文章:

接下來我要問,「被要求主動地猜出別人的心思…」,到底是一件「對的事」,還是「不對的事」呢?關於這個主題,我曾經寫過:「新說文解字(貼心)」一文,我記得有位資深護理師H君曾說:「我們總是喜歡”我雖然沒有說出來、但卻希望對方能明白、能體會、能讀懂我的心思”,這就叫『貼心』啊!!!」

 

沒錯,「要求別人要主動地猜出自己的心思」就是要求對方要「貼心」。

 

我先開宗明義地說,某甲沒有說出口的內心需求,被某乙猜出來並且加以滿足,會令某甲快樂、覺得貼心,這是無庸置疑的事。

但重點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某乙快樂嗎?我曾經在其他文章裡面說過:「一件事,如果參與的每個人都覺得很快樂,那就是一件好的事、對的事,也是上帝所樂意看到的結果,因為上帝創造人類並將他們安置在伊甸園中,原本就是希望每個人都很快樂。」也就是說,如果上述猜猜看的遊戲中,某甲覺得很快樂,而某乙也覺得很快樂,那就OK。

但實際的狀況是,除了戀愛中的男女之外,某乙通常是疲累的、痛苦的,正如前述故事裡人妻小時候的光景,所以文章才會寫道:「突然變化的臉色、越睜越大的眼睛,都會讓她不斷猜疑,到底哪一件事還沒做到讓媽媽滿意?」

更麻煩的是,當某乙沒有猜對並加以滿足時,某甲也會不快樂。如果雙方都不快樂,那麼就需要檢討改善了。

上面的推論,我想應該很容易懂,不過我更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某甲不願意實話實說而卻喜歡玩猜猜看的遊戲呢?

我想到的是,人的一生中有一個時期的生活形態和某甲是一模一樣的,那就是嬰兒時期!小嬰兒不會說話,有了問題只會用哭的,肚字餓了à哭,大、小便了à哭,想要抱抱à哭……,此時做父母的就必須來揣摩(猜猜看)小嬰兒的心意,看是應該要餵奶、換尿布還是要抱抱。

當時間一天天過去,小嬰兒逐漸長大了,我想沒有一位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小孩還是只會哭,每天都要揣摩(猜猜看)小孩的心意。如果真是這樣,我想父母一定會抓狂。所以說,常常需要別人來(揣摩)猜猜看自己的心思、需求,就和小嬰兒類似,如果加上形容詞就是「childish」,翻成中文就是「幼稚的、孩子氣的」。

小嬰兒表現出childish並沒有錯,但如果長大了還是凡事要別人揣摩(猜猜看),那就不恰當了。這樣的進程,聖經有很好的教導,希伯來書說:【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要評論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恰當,必須配合他的年紀一起看,嬰兒該有嬰兒的行為模式、孩童該有孩童的行為模式、青少年該有青少年的行為模式、成年人該有成年人的行為模式……。

所以我奉勸大家(已經成年的人),除非你正在談戀愛,否則如果你常常要別人來揣摩(猜猜看)你的心思意念,那麼你就跟小嬰兒沒什麼兩樣(childish),女生會被叫「公主病」,男生會被叫「中二病」,兩者都是會令人抓狂的。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