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3月下旬,一位快樂門診的案主G君傳來:「這禮拜跟先生相處挺平和的,前幾天我請先生幫我做一件小事,之後我用稍微誇張的方式謝謝先生,他很驚訝又害羞地說那沒什麼。」我回了一個「讚!」G君繼續說:「以前,我可能就輕輕地說謝謝而已……」
由於我先前跟G君協談過許多次,已經教導她看懂一件事,那就是夫妻常常因為金錢的使用而產生衝突(冰山的一角),其實「冰山的主體」是先生自己在外工作賺錢,把錢讓家人使用,這樣的用心期待能夠被妻子看見、被肯定、被稱讚……,於是我提醒G君,應該要按照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找機會把先生的【是】(賺錢養家)公開地表明出來,不過G君因為自覺受傷很深,因此一時無法做到。
此外,我還發現G君先生有著更深的冰山主體,因為在原生家庭裡,先生被他父親制約成「孩子按照父親要求而行,就是“對的“,於是錢用在孩子身上才有價值」,同理可推「孩子言行不符合父親的要求,就是“錯的“,於是錢用在孩子身上就是沒有價值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G君先生的童年,沒有「快不快樂」這件事,只有「符不符合」父親期待(或肯定)這件事。
……………
因著上述的基礎,因此當我收到上述訊息後,我額外加碼地教導G君:「妳除了自己做在先生身上,還可以教導孩子也做出類似的言行……,結果一定很美好。」
G君問:「教導孩子對先生表達謝意嗎?」……
在接下來的門診中,我針對上述議題繼續教導她。我表示,關於先生「內心渴望家人的肯定與感謝」,以及先生過去被扭曲的金錢觀「錢只是用來操弄別人的工具、跟快樂無關」,正好都可以透過「孩子對爸爸表達謝意」而得到解決。
我還想到,G君夫妻跟我一樣是教徒,因此我教導她可以開始在家裡進行「謝飯禱告」,於是我舉例,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吃飯之前,會雙手合十,說一聲「我開動了」,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話翻譯的並不精確,它在日語中是一個”謙語詞”,意思是「領受、蒙賜」,日本人希望大家記住食物得來不易,所以用餐前說那句話,是在感謝自然的餽贈,所以「我開動了(i ta da ki ma su)」更準確的翻譯其實是「我領受了」。
我個人認為上述習慣是正確的,因為聖經在創世紀裡記載著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所以,基督徒會做餐前的謝飯禱告,感謝天父賜下桌上的食物,是很自然的習慣!
延續此一原理,我提醒G君,雖然所有食物都來自於上帝的創造,不過還是要有人去賺錢,才能把食物買回來,成為餐桌上可食用的東西,因此當G君在教導孩子進行謝飯禱告時,可以一併感謝爸爸外出賺錢的辛勞;
如此一來,先生原先的兩座「冰山」都可以逐步溶化,因為「先生內心渴望家人的肯定與感謝」,可以藉由每一次妻兒的感謝而得到適當的滿足;
至於先生過去被扭曲的金錢觀「錢只是用來操弄別人的工具、跟快樂無關」,也可以藉由孩子們用餐前的感謝、吃東西的快樂而獲得修正,也就是說,藉著一次又一次的謝飯禱告(先是感謝天父上帝的賜予接著謝謝爸爸的賺錢養家),先生不斷地經歷到「金錢」跟「快樂」是可以連結在一起的,結果是先生的金錢觀變得更符合人性,於是未來再跟妻子因為金錢而起衝突的機會就減低了。
此外,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模仿(學習)的本能,也就是當妻兒一次次地懂得感謝先生的付出,先生也會學到「感謝」,於是他也會回過頭回感謝妻子照顧全家大小、準備食物……的辛勞。當妻子受到先生的肯定,妻子一定會很高興……,結果是全家人都過得很快樂,就像是住在「伊甸園」(快樂的園子)!
協談結束前,我再次強調,接受先生的幫忙、妻子該不該表達謝意…,孩子的食衣住行育樂全部花費都來自辛苦賺錢的父親、孩子該不該跟爸爸說謝謝…,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果沒有做,那就是違反了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如果妻子兒女對於先生的【是】,都當成理所當然、都刻意忽略,只會指責先生的【不是】,那麼我不知道還有哪一個男人會願意待在這樣的家庭!
G君點頭表示同意,於是我要求她,在下一次協談前,必須繳交相關「作業(homework)」,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文章最後,我再一次確信,基督徒會做用餐前的謝飯禱告,確實是很重要、很正確、很有用的日常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