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1 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人妻A君因為夫妻長期衝突而來求診,經過初步協談,我蒐集到的資料是兩人跟其他夫妻很類似,眼裡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例如妻子認為先生「忙於工作不顧家、很少花時間陪小孩、不願幫忙做家事、不懂教小孩只會用罵的、從沒有肯定妻子對家庭的付出…」,先生認為妻子「忙著顧小孩卻忽略先生的需求、經常潑冷水唱反調、只會挑剔批評數落、沒有體諒先生工作的辛勞、從沒有肯定先生對家庭的付出…」;
至於對方的優點(付出的努力)則是視為「理所當然」(本來就該如此),於是就「視而不見」,從不會「肯定、稱讚」或「感謝」對方。
因為上述緣故,兩人心裡都不高興,於是夫妻當然就不願意再花時間 「揭露自己、表達心情」,結果就是溝通模式從熱戰(激烈爭吵)變成冷戰(彼此不說話),心態上從「相敬如賓」變成「相敬如冰」,肉體上從「分房」變成「分居」,至於最後有沒有「外遇」或「離婚」則因人而異,不過在我看來後兩者差別並不大,因為總括就是「夫妻兩人都過得不快樂」。
經過整理,我將A君的夫妻問題歸納成四個字「溝通不良」,接下來該如何幫助A君呢?我相信人是天父上帝所創造的、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原版說明書,於是我跟她分享聖經中的溝通法則,包括雅各書 1:19:【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以及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具體的應用就是先「快快的聽」(仔細思考),於是可以看懂「眼裡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將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並不符合【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溝通法則,因為【是、就說是】表示當看到對方的優點(付出的努力)時應當「說出來」、自己有何情緒(心情、感受)也該說出來讓對方知道…,至於【不是、就說不是】則是用提醒的語氣去看待對方的缺點、不可將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此外,先後順序也很重要,因為「是」在前、「不是」在後。
當週協談中,A君表示近來接女兒放學時,女兒都顯得很快樂,這讓身為母親的她很開心…
我:「那以前呢?」
A君:「女兒放學回家經常會耍脾氣…,現在感覺女兒比較有安全感,因此比較快樂。」
我:「你有做出什麼改變嗎?」
A君想了一下:「最近,我會跟女兒講一些『心裡話』,不像以前總是跟女兒『講事情』,例如:你要寫功課了、該洗澡了…」
A君的說明讓我聯想到網路上一段關於知名導演「吳念真」的文字:
「吳念真談親子關係:如果有一天兒子會抱著我哭,那就成功了!」
吳念真年輕時的遺憾,是父親很少跟孩子講話。有回他去中學演講,才發現現在的小孩也很寂寞,很多辛酸不知跟誰講。小孩一旦不會講,就動武,不是語言暴力、就是行為暴力。「只要讓孩子有機會傾吐、抱怨就好。有人可以講、敢去講心裡的事,比把英文念好還重要。」
………………
於是我表示,如果「孩子願意對父母說出『心裡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那麼孩子該從何處學會這件事呢?最簡單、最有可能的就是「從父母身上學到(學會)」,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先示範(說出心裡話),孩子就容易模仿、學習。
接下來,我肯定、稱讚A君願意對女兒「說出心裡話(揭露心情、情緒、感受)」,因為它符合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既然A君的言行符合聖經,她就是「愛神的人」,於是羅馬書8:28:【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會實現,女兒變得「比較有安全感、比較快樂…」,就是後者(萬事都互相效力)的一部份。
協談最後,我鼓勵A君,既然她可以對女兒「說出心裡話(揭露心情、情緒、感受)」並且得到美好的結果,那麼她也可以對先生「說出心裡話(揭露心情、情緒、感受)」,例如當A君看到先生在家裡晾衣服、拖地板時,她可以從先前的「理所當然、視而不見」轉變成「你願意幫忙做家事我覺得很開心、謝謝你…」
A君表示她願意嘗試,我則是為她禱告,祈求神賜給她勇氣去做出符合聖經的改變,幫助她脫離夫妻「溝通不良」的困境,進入「良好溝通」的狀態,於是全家人都能過得「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