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N君臉上有不解的表情,於是我說:「剛剛那樣說,不容易讓人明白,我來舉個例子好了,前幾個月A大廚曾經提過他想要從彰化把媽媽接來竹南住,因為媽媽年事已高,身體又常有病痛,不過媽媽因為種種因素,並不願意來長住。如果A大廚跟媽媽說:「我跟妳講過很多次,搬上來跟我們住,讓我們好好孝順妳,妳都不願意。將來妳在老家,如果上下樓梯跌倒,或是身體突然不舒服,身邊沒有人可以照顧妳,看妳要怎麼辦!」
這樣一番話,很平常也很常見,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聽話的人心裡確實會感受到一種威脅。如果妳不信的話,我請A大廚轉換個角色變成他媽媽,在聽過上面那一番話之後,隔天她不小心真的跌倒了,請問她會願意立刻打電話跟A大廚求助嗎?」
沒想到A大廚立刻回說:「一定不會的,她一定會因為先前那些話而心生顧忌,會怕被唸或是被數落,因此不敢講……。」
A大廚接著用很興奮的表情說:「我知道了,社會新聞常常報導,有些小孩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是做錯事了,不敢跟父母講……。一段時間之後,就突然自殺了,留下既傷心又錯愕的父母!現在推究其原因,說不定就是這樣,就是因為爸媽先前不經意地說出語帶威脅的話,接下來孩子有事卻不敢(不願意)跟爸媽講,久而久之就出事了。」
我說:「你的推論,我完全同意。」
我還想到更常見的是,做父母的在孩子不聽話、不乖的時候,很容易脫口說出:「你下一次再這樣、那樣,我就……」、「你再這樣、那樣下去,我以後就……」等等的言語。(以上……的內容請大家自行造句)
當我仔細分析,上述那種“語帶威脅“式的溝通方式,其實說話一方的動機是好的,也是希望對方未來更好,只不過說話的方式不適當,因為它違反了聖經【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是愛他就說是愛他)(是關心就說是關心)(期待對方未來更好就說期待對方未來更好),以及約翰一書4:18【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的教導。
場景拉回來餐廳,我想到上面N君那一番話,如果被公公很認真地聽進去了,接下來去看了醫生也開始做復健了,有沒有可能那一天,公公身邊不舒服,原本不想去做復健,不過他想起了上面那一番話:「不過,如果醫生叫你要每天做復健,你一定要照著去做喔!」他覺得如果不去做復健會愧疚、會對不起子女的一番好意……,於是他很勉強地去做復健,結果發生跌倒、骨折或其他意外……,我想那樣的結果絕對不是任何人想看到的。
最後,N君很感概地表示,我們的父母都是這樣跟我們說話的呀,我們也都是從小這樣長大的呀!直到今天才發現,原來那樣”語帶威脅”的說話方式是很危險的,也是有副作用的,真的應該要避免。
我很高興,又揭開了一種人際間不良的溝通模式,希望網友們都能看懂,可以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