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請網友再回頭來看我妻子倩婷前一陣子在臉書上面的PO文:任何人在被我封鎖之前,我一定是真心以待,如果是聽不得真話也不想說真話,或是認為我與其他人一樣在說假話,那麼我只能說慢走不送。
K君:怎會有假話呢?妳有很多訊息都非常忠肯實際,而且有很多是引人好好醒思的,說真話是愛的表現,這樣很棒啊
倩婷:有些話講很多次對方還是不相信,讓我覺得很累
H君:大姊是真實的人,不難相處啊
倩婷:我跟女生比較處不來
H君:很多女性都是假貨,不管是身體,還是內心
F君:我其實也很真實,但是不討喜。另外一點,跟女生也比較處不來,您跟我是一樣的!擊掌!
在上面這一段都是女人的對話中,裡面的字句” 不想說真話”、”女性都是假貨”、” 真實但不討喜”、” 說假話”……,吸引了我的注意。既然我在上一篇文章「被扭曲的人性(男人篇)」中,明白了男人的人性被我們社會集體給扭曲了,那麼我也會想要問:「我們社會對於女人形象的集體看法(期待),是很建康、很符合人性嗎?」
乍看之下,相對於男人形象的期待,我們社會對於一個女人(孩)感性能力(情緒)的要求,確實是符合人性多了,例如小女孩跌倒了,身旁的人通常會用安慰的口氣說:「妳跌倒了,很痛吧,我幫妳“膚一膚”」、「好可憐喔,跌得那麼嚴重」、「不哭不哭,媽媽帶妳去麥當當……」。沒錯,這樣的對待是符合人性的,不過我因為看了本文最前面的對話,也跟妻子討論過,突然間我明白了,
如果說我們的社會集體地扭曲了男人“感性世界的發展”,那麼請容我大膽地先說:我們的社會其實是集體地扭曲了女人“理性世界的發展”!
這怎麼說呢?其實它很容易明白,因為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社會,女人長久以來都被認定是低男人一等的(男尊女卑)、是男人的附屬品、只是傳宗接代的工具(重男輕女)……,直到一百多年前,西方才有所謂「女權運動」的興起。
國立蘭陽女中的汪柏年老師曾經為文指出,探討女權運動的興起,許多人是從西方的角度來看的,因為在西方歷史上大多數時期,女人都被局限在家庭之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的事務,舉凡政治上、經濟上的事務大部分都是由男人主導,所以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西方歷史發展幾乎可以說是一部男性的歷史。
比如說:在中古時期,女性無法擁有財產、學習或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
在十九世紀末,法國婦女到公共場所,必須遮掩著臉;在德國部分地區,丈夫還有權賣掉妻子。
晚至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婦女與歐洲的婦女一樣既無選舉權,也不能參選公職。
迄今,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地區,女性同胞若是沒有一個男人作為她的代表,她簡直不能從事任何商業活動,以及在外工作的權利。
在中國,也一直存在:「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觀念;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存在著:「父兄死,妻後母,報寡嫂」的收繼婚制度,可以看出:女性附屬於男性的意味非常濃厚。
歷史上的女性,受到歧視的記載時有所見,例如:西元前三世紀的古羅馬時期,有一條法律規定婦女不得使用貴重物品,否則會受罰。曾有人提出對這條法律的抗議與不滿,甚至當時的羅馬婦女曾經擠滿了卡皮托利尼山(Capitoline Hill),並堵塞了通往羅馬廣場的每一個入口。然而,執政官加圖卻喊道:「如果她們現在取得勝利,下一步她們什麼不想要呢?她們一旦與你平起平坐,就會坐到你的頭上來。」
中國的婦女,甚至在兩國關係緊張之時,常有被作為和親納幣的工具,如漢元帝時的王昭君,原本被選入漢宮為待詔,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求婚,漢元帝將昭君以義女公主身分嫁之。
……
直到近一世紀前,美國婦女爭取投票權,掀起女權運動第一波。一九六0和七0年代,第二波婦運則將女性帶離「安逸的集中營」--家庭,外出追求自己的事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