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 vs 加害人

分享這篇文章:

111年10月中旬在「快樂門診」中,年輕的人妻A君哭著表示:「我想要離婚…」,理由是先生什麼事都做不好……,於是我請她說明實際發生的事。A君表示,每天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們上學的書包沒歸定位、餐具放在水槽裡沒有洗、沒在書桌前寫功課、髒衣服亂扔、在客廳打打鬧鬧……,總之是先生管不住小孩;廁所的角落沒弄乾淨、水槽的濾網沒清乾淨、餐桌下面沒掃乾淨……,總之是先生答應要做的家事都沒做好,A君覺得很崩潰,因此說出上面那句話。

是就說是(燈塔)

A君已經做過幾次協談,我跟她分享「我相信人是天父上帝所創造的、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原版說明書」,而關於夫妻(人際)溝通(相處),聖經有著simple and effective 的SOP,那就是雅各書 1:19:【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以及雅各書 5:12:【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我曾經問過A君:「為何聖經會強調「是」在前,「不是」在後呢?」

A君胸有成竹地立刻回答:「育兒的書裡面有講,當孩子聽到「肯定、讚美」(等同於「是、就說是」),耳朵就會打開、會願意繼續聆聽做父母的接下來還要講些什麼?如此一來親子間才會有良好的『溝通』……」

聽到這裡,我先是肯定A君認真地學習育兒知識,同時提醒她對於先生也該如此,因為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父上帝所創造的,所以人性有許多「共通點」,

A君點頭表示認同。

………………

有過以上的基礎,所以當A君在抱怨先生「這裡不好、那裡不好……」(簡單說就是一無『是』處)時,我試著提醒她先生的「是」,例如:經常作晚餐給家人吃、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樂、早上騎車送孩子上學……,不過A君都找各種理由加以否定、都聽不進去!

 

當下,我決定閉嘴、不再多說什麼,因為我看懂A君正處於「強烈的情緒」當中,我說什麼都無益、甚至會有反效果……,我唯一該做的是「忍耐」、等A君強烈的情緒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減弱、理性恢復之後,我們才能繼續協談……,於是我簡短地為她做了禱告,就結束了當次的協談。

 

門診結束後,我不斷思考A君當天的言行,甚至在心裡求問神:「A君為何一味地否定先生、滿眼只看到先生的『不是』呢?」

 

感謝神賜下靈感,幫助我聯想到,原來A君看待先生的方式,跟當年母親看待A君一模一樣,因為A君曾經跟我提過,母親從小就經常數落她、打罵她、說她笨、一無是處……,當時的她日子過得很痛苦,可以說是個「被害人」;不過,現在的她卻成了「加害人」,而「被害人」是她先生!

 

關於「被害人 vs 加害人」,我想起4-5年前,曾看到一則汽車廣告,裡面有一句話是說:「隨著時間的過去,你有沒有更靠近人生的目標,更像當年你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

我聯想到一位以前醫院的同事H醫師的貼文:「以前年輕坐車的時候,如果座位旁邊的人太胖、一直撞倒我,就覺得好煩喔。今天下午坐車回總院,突然驚覺自己已經成為當年那個令自己很煩的人!」

 

當時,我在網路上正好讀到一個小故事,大意是:

婆婆來家裡作客,早餐時她就去附近的美而美買一買。結果,婆婆臭著一張臉,她問了兩次,是不是不合口味?要不要再去買?「沒事!」、「不用!」婆婆嘴裡是這樣講,但依然臉臭。

後來她偷偷問她先生,先生表示,可能是老人家早餐都習慣吃粥。

她問先生,那要怎麼辦?

先生說:「她沒說、就當作不知道,她要為她自己說出來的話負責任!」

她很驚訝先生的態度,因為她從小到大,常聽自己的媽媽說:「這種事,不用等人家說,你要自己懂!」

意思是要孩子「自動自發」地去猜出大人的心思,不要等大人罵,或者大人處罰……。所以,她真的盡可能去猜媽媽要什麼?例如突然變化的臉色、越睜越大的眼睛,都會讓她不斷猜疑,到底哪一件事還沒做到讓媽媽滿意?

 

真的可以像先生講的這樣嗎?這樣不是很無情嗎?她不是不同意先生的看法,像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她也會跟孩子說:「要用講的,不講媽媽怎麼會知道?」

可是,畢竟是長輩耶!長輩不都這樣?像先生這樣,不是不孝嗎?

 

她想了一天,晚上睡前再問她先生。雖然她知道先生講得有道理,但為什麼她還是覺得怪怪的呢?

接下來她先生說:「因為妳也是這樣啊,有什麼事,不好好說,都要我猜……」,這句話讓她差一點睡不著!

 

她先是爆氣,不跟她先生說話。後來,又覺得好笑,因為她先生確實說對了一部分,她常嫌她先生「被動」……,這下她懂了。

不過,她雖然搞清楚這個過程了,她自己也沒有想改的意思,「我還是覺得我先生要主動一點,不要什麼事都要我說。反正我媽跟我婆婆,我現在很少跟她們相處。做先生的人,還是要體貼一點比較好……」

………………

非常傳神的一個小故事,不是嗎!於是我想問,隨著時間的過去、人生閱歷的加增,一個人到底是會變成自己當年討厭(不認同)的人,還是會變成自己當年喜歡(認同)的人呢?

 

我猜想網友們的答案多數是後者,不過就我自己的觀察,以前者居多。原因為何呢?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媳婦熬成婆,接下來虐待媳婦」,當小媳婦被婆婆百般刁難時,她心裡肯定是討厭(不認同)婆婆的(此時的小媳婦是『被害人』);可是當歲月經過,等她成為婆婆時,她很可能會擺出婆婆的架勢、百般刁難媳婦……,於是她就變成自己當年討厭(不認同)的人(當年的小媳婦變成『加害人』)!

 

同樣的模式,上述故事裡的人妻,當她小時候被要求、被命令要「自動自發」地猜出大人的心思時,她肯定是害怕、無奈的、痛苦的……,她心裡當然是討厭(不認同)發出該命令的媽媽(此時的她是『被害人』);可是當歲月經過,她卻用一模一樣的方式去對待她先生,於是她竟變成自己當年討厭(不認同)的人(此時的她是『加害人』)!

………………

時間過得很快,我再次在診間看到A君,於是我將上述神對我的啟示告訴她,沒想到A君不僅沒有反駁或惱羞成怒,反而說:「就算沒有韋醫師告訴我,我也被神提醒了!」

過程是,前次協談後隔一天,孩子在家裡受了傷,於是A君師出有名地通知學校老師、準備數落先生是如何地不會照顧小孩……,沒想到老師卻反過來具體地說出了好幾個先生的「是」;傍晚回家時,鄰居某位阿姨主動跟A君聊天,內容竟然也是指出了好幾個先生的「是」……

「怎麼會這麼巧?」於是A君知道這是神對她的提醒,一次又一次地告訴她,不可以只看先生的「不是」、直接忽略先生的「是」,而是應該先看到先生的「是」,再用提醒的方式指出先生的「不是」!

 

我立刻肯定稱讚A君的自我反省,同時分享創世紀 2:24:【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在我的認知中,一旦走入婚姻,夫妻雙方都必須認真、努力地【離開父母】,也就是不再受制(限)於原生家庭的種種影響(框架、習慣、傳統…),而是願意學習按照聖經教導去建立新的家庭,如此一來,夫妻兩人就能享受神置放在婚姻中的甜蜜、幸福、快樂,如同是生活在「伊甸園」(原意就是快樂的園子)!

 

相反地,如果夫妻雙方都沒有【離開父母】、仍然用原生家庭的種種框架、習慣、傳統彼此對待,結果必定是「勞、苦、愁、煩」,至於最後兩人有沒有「分房」、「分居」或「離婚」,在我看來差別不大,因為總歸都是「不快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