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的重要心得

分享這篇文章:

106年9月某一天,我在臉書上看到以前醫院同事K醫師的貼文:「各位,我要傳授一個本人行醫十多年的重要心得:當你遇到很煩的病人或家屬時,當你很想大喊一聲「閉嘴」時,先深呼吸一口氣,拿出你的聽診器,把病人綁起來(誤~~),開始聽起呼吸音或心音,這樣做可以讓你獲得一分鐘的耳根清淨,再慢慢想該怎麼處理。」

看過上述內容後,我覺得K醫師的心得確實是很重要的,因此把它記在心裡。

 

107年11月3日,我在報紙上看到一位我個人很欣賞的作家「褚士瑩」發表的文章,標題是「緊張大師的溝通小技巧」,內容提到作者是個容易緊張、態度又超緊繃的人,所以他提醒自己透過八個小技巧,來讓自己放鬆、讓自己能夠說出有溝通效果的「表達」……

第一步:不管當場眾人的情緒是什麼,你的情緒是什麼,都先強迫自己先露出一個大大的微笑,先不要立刻說話。
第二步:微笑的同時,在對方不察覺的前提下,做三次慢而穩定的深呼吸(不要動作過大,讓人誤以為你氣喘發作)。深呼吸的好處是,不讓想說的話脫口而出,給自己一點延遲的效應,免得衝動說出無可挽救的重話…
第三步:深呼吸微笑的同時,把壓力釋放到手上能碰到的物品,像是手上握著的原子筆、身體靠著的桌子等…

第四步:跟對方眼神正面接觸,好處是雙方都會意識到,我們說話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淚的「人」,而不是一個非擊倒不可的怪獸,雙方都比較不會火力全開,說出傷人心的話…
第五步:現在終於準備開始說話了,請專注於想要表達的內容本身,仔細把心思放在要表達的內容上…

第六步:說話時要注意,音量大小以對方能聽到為原則,不要讓人有你在激動吼叫的錯覺(即使那是你真正想做的),除了保持固定的音量,不要愈說愈大聲,速度也要保持一致,能說慢就不要快,一個字一個字清楚發音咬字,才不會讓人有你超激動,再讓你說下去心臟病就要發作的擔憂…

第七步:說話的時候,多稱呼對方的名字,最好是每次要說到「你」的時候,能把對方的名字也放進去,這不但提醒自己正在試圖溝通的對象是誰,也讓對方感受到你不只是很在乎你正在說的想法,也很在乎他這個人,這種溫暖的感受,會比較容易讓一個本來反對你的人,變成你想法的支持者。
第八步:一開始的緊張這時候應該已經慢慢消失,可以調整自己的臉部表情,讓笑容更自然,眼神更帶多一點笑意…

經過了這八個步驟,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從單向「表達」的階段,進入到「溝通」的層次。

 

看過上述K醫師跟褚先生的心得,我立刻聯想到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1905-1997)的名言:「人們在面對負面刺激與產生反應中間,是有時間差的,而這段時間就足以讓人思考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做回應,而回應的方式通常就代表著我們的成熟度。」

意思是當我們遇到負面事件(刺激)的時候,記得要盡量拉長反應的時間,這樣才會有餘裕加以思考並拿出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處理)問題。

………………

寫到這裡,我覺得K醫師、褚先生和Viktor Frankl所講的都很有道理、都很重要,不過我替網友想到的是,如果你手邊沒有一副聽診器、記不清楚八個步驟、不認識(根本沒聽過)Viktor Frankl是誰?那又該如何面對人際衝突呢???

我的建議是只要記得十三個字,那就是聖經在雅各書 1:19的教導:【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網友只要運用這三句話,重新看一遍上述三個人所強調的觀念,就會發現彼此是一致的。

至於哪一種觀念容易記、方法容易執行?就留待網友自行選擇、判斷!

 

PS:我個人之所以對上述經文有著深刻體認,原因是以前的我在面對人際衝突時,最常做出的回應方式是「心裡立刻生氣,馬上大聲說話,完全不聽對方……」,結果可想而知,那就是溝通不良、人緣不好、釀成更大衝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