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好 vs 新的好

分享這篇文章:

106年3月份某一天在廚房裡,負責砧板的C大廚拿了3包鹹蛋黃,交給負責油鍋的D廚師,要他幫忙蒸熟後,打算做成“金沙豆腐、金沙蝦球”當中的金沙原料。廚房裡傳統的作法是拿一個直徑大約50公分的大蒸籠,在蒸籠底鍋加入一半以上的水,接著架上一層蒸籠,將鹹蛋黃平鋪在一個不銹鋼的橢圓盤上,將盤子置入蒸籠中,蓋上蓋子,用炮爐的大火蒸大約一個小時,確認整個蛋黃都熟透之後,便可以起鍋。
這一次,D廚師心血來潮,他認為原先的蒸籠太大、太佔空間了,於是他突發奇想地拿出廚房裡1.3尺的圓形炒菜鍋,裡面加入半鍋水,再拿一個直徑只有30公分的小型蒸籠放在鐵鍋裡,把鹹蛋黃放在一個比蒸籠略小的不銹鋼盆,置入蒸籠中,上面蓋上一個一般的鋁質炒菜鍋蓋,接下來一樣是開火蒸熟,不過是用一般的瓦斯爐即可,不需要用到複雜的炮爐。D廚師很興奮地跟我說,那樣除了比較不佔空間,需要加熱的水量比較少,所以也一定省瓦斯!我聽完他的說明,覺得蠻有道理的,於是我回應他說:「我們就好好試一次看看吧!」

在附近砧板工作的C大廚看到D廚師改變了傳統的做法,表現出一副“不以為然”的神情,一下子說“可能會蒸不熟”、一下子說“水太滚會溢出來弄熄瓦斯的火”、一下子又說“蛋黃裡的水份跑不出來,蒸好的蛋黃會爛爛的,沒辦法做成鬆鬆的金沙……”,聽得我壓力好大,於是我不斷地跟他說:「你就讓D廚師嚐試一次,如果不行,下一次再改回來;凡事都有第一次,沒有試過,也不知道是會更好、還是更不好……。」

看到這個場景,我不禁想起一年多以前,我剛來餐廳擔任高年級實習生時,我注意到大廚們製作“菜脯蛋”必須用到的菜脯的製作過程,是先將一個中型臉盆數量的菜脯用水清洗乾淨,然後用濾盆濾乾,接著用雙手把水擠出來,然後才入鍋炒。我第一次看大廚炒菜脯,左手晃動鐵鍋,右手不停地翻炒鍋裡的一大鍋菜脯(約直徑1.3尺鐵鍋的八分滿),兩手幾乎都不能停,因為怕會燒焦,整鍋菜脯都報廢。曾經有一次,B大廚炒到一半,問我要不要試試看,於是我以好奇的態度上炮爐試炒。幾分鐘後,我的手好酸,因為菜脯的數量很多、很重,每一次翻炒都要花力氣!B大廚看出我有點在硬撐了,於是接手過去繼續動作,我忍不住地問他:「究竟要炒到什麼時候呀?」他說:「要把菜脯裡面的水份炒乾,香氣才會出來!」
事後我認真地想,我並不是一隻弱雞,在去餐廳工作之前,我已經在社區裡的健身房操練了兩年以上,所以我想要去改善流程,看能不能不要這麼累?
我想到了,既然菜脯要炒乾一點才會有香氣出來,那麼我為什麼不在入鐵鍋之前就把它弄乾一點呢?於是我跟廚房裡的外籍助理D君商借一個類似過濾豆漿的棉布袋,想要把洗好的菜脯先置入袋中,用旋轉的方式擰乾,可以將大量的水份脫去,如此便可以減輕菜脯的重量,也可以大幅度減少炒作的時間,如此應該就不會那麼累了。剛開始D君不願意借我,後來經過我鍥而不捨的拜託,加上我答應她使用後一定清洗乾淨、晾乾還她,她才願意借我使用。
第一次使用棉布袋脫水時,我特意地把擰出來的水裝在一個塑膠盆裡,結果發現裡面的水量竟然有700-800cc, 換句話說,如果不這麼做,不僅鍋裡菜脯的重量會增加700-800公克,還要花十分鐘以上,再加上許多瓦斯,才能將這麼多水份給蒸發掉。在我改變了此一流程之後,有一位大廚認同新作法,不過也有一位仍是按照傳統的方式花時間、費力氣去炒製菜脯!

經過了這些事,我不禁思考,要人們接受新的觀念、作法,似乎是相當不容易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記得每一個人小時候只要有新玩具、新衣服、去新的地方玩……,都會格外高興不是嗎?為什麼一個人長大以後,就會變得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呢?甚至於西方諺語還說“老狗玩不出新把戲”呢!
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聖經有關的教導寫在路加福音5:17-39:【有一天,耶穌教訓人,有法利賽人和教法師在旁邊坐著;他們是從加利利各鄉村和猶太並耶路撒冷來的。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使他能醫治病人。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要抬進去放在耶穌面前,卻因人多,尋不出法子抬進去,就上了房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縋到當中,正在耶穌面前。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文士和法利賽人就議論說:「這說僭妄話的是誰?除了上帝以外,誰能赦罪呢?」耶穌知道他們所議論的,就說:「你們心裏議論的是甚麼呢?或說『你的罪赦了』,或說『你起來行走』,哪一樣容易呢?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當眾人面前立刻起來,拿著他所躺臥的褥子回家去,歸榮耀與上帝。
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利未在自己家裏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耶穌又設一個比喻,對他們說:「沒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塊來補在舊衣服上;若是這樣,就把新的撕破了,並且所撕下來的那塊新的和舊的也不相稱。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

在這段記載裡,耶穌作了一些新奇、違反當時傳統觀念的事,於是當時的宗教學者和專家(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大大質疑並抨擊耶穌,雖然他提出了解釋,不過那些宗教學者和專家仍然無法理解、接受……,於是耶穌費盡心思地提出了一些比喻,包括新、舊衣服,新、舊酒,新、舊皮袋……,希望能幫助大家明白、接受他所做的事、所說的話。由此可見,要接受新觀念,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管是在網路發達的現代,還是在兩千多年前耶穌的時代!

另外,聖經在羅馬書12:2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這段經文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是非觀、價值觀,並不值得我們認同、效法,例如金錢至上、笑貧不笑娼、學歷至上、以貌取人、合不來就離婚、重男輕女、為了愛美不斷地整型美容……,所以我們必須常常” 心意更新”,願意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過去沒看過、聽過的事物,接著要用上帝賜下的聖經標準來判斷那些新的事物,是不是” 善良(good)、純全(perfect)、可喜悅的(pleasing)”;如果用這樣的方式來檢視耶穌所行的兩件事,第一件是癱子得到了醫治,當然是善良、可喜悅的事。第二件是,耶穌打破了當時的階級觀念,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促進了族群的和諧,當然是善良、純全、可喜悅的。經過了這樣的檢證,如果旁觀的人仍然選擇不接受,那就是耶穌所比喻的舊衣服、舊酒、舊皮袋了。

本文的結論是,我們並不需要排斥新的事物,只要用聖經的標準來檢證,如果是
” 善良(good)、純全(perfect)、可喜悅的(pleasing)”,那就是上帝的旨意。反之,我們則不應認同或接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