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Ms陳提到自己的案件被抽審,本質上就是讓別人來檢視自己的工作(醫療行為),其實就像是一場小型的醫院評鑑。對於令大多數醫療從業人員避之唯恐不及的醫院評鑑,我個人倒是有不同的看法。大約在2012年,我接受某單位的推薦,成為「衛生署癌症品質提升計畫」的評鑑委員。在正式外出評鑑之前,上了許多的課程,包括評鑑精神的講解、基準內容的說明、與醫院人員的溝通技巧、過去不良案例講解……,這些都算是開了我的眼界。於是我有了雙重身份,一個是被評鑑的人,一個是評鑑別人的人。
我問了我自己一個問題,這兩種身份究竟是衝突的,還是協調的呢?如果是衝突的,那麼我應該會睡不著覺,或是精神錯亂,我當然不希望是這樣。如果是協調的,那麼我應該可以找到兩者的共通點。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兩者都是”人”!
換句話說,不管是被評鑑的人,還是評鑑別人的人,既然都是人,那麼他們必定具有共通的人性。這樣就好辦了,於是我就可以繼續問:評鑑委員在進行評鑑時,他會希望聽到真話(看到真實的資料)還是假話(看到造假的資料)呢?如果你並不是一位評鑑委員,你也可以用同樣的人性去揣摩,你會希望聽到真話(看到真實的資料)還是假話(看到造假的資料)呢?
答案很簡單,當然是真話!
(PS: 不會有人希望自己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和腦力,結果卻是聽假話(看到造假的資料),然後被騙得團團轉!)
推論到這裡,事情就好辦了,這時候只要依照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法則,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的原則,就可以面對評鑑了。
當你發現你自己必須在評鑑當天”實話實說”時,你就不敢偷懶、一定會從平常就依照基準的要求去實行,並留下記錄,然後在評鑑來臨前把過去的紀錄整理成冊,就可以了。評鑑當天也是秉持著”實話實說”的態度,當評鑑委員問到你時,你就「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懂」、「有做就說有做、沒有做到就說沒有做到」,至於委員的建議就寫下來,作為日後檢討改善的依據。
…………
幾次評鑑下來,跟過我的人都知道,評鑑的過程雖然辛苦,不過卻很踏實,因為我給大家的座右銘是「做多少、說多少」,所以不會有心虛、害怕、造假的感受。
後來我從醫院退休了,隔了一年我看到以前的同事L君在臉書上寫道:『105.7.4是四年一度的癌症品質認證,當天我請志工黃妤庭為這一次的評鑑禱告,讓緊張的我可以緩和情緒,我當下想到韋醫師之前曾經提醒的「實話實說」、「是就說是」,沒有用華麗包裝的語言,當日很穩健地完成與委員應對和備詢,不管成績如何,但正確的面對和回答這艱難的任務,現在想起來還蠻快樂的!』
………………
因為有著以上的基礎,所以看過Ms陳在即時通的留言「安寧居家的個案被健保署抽審,往往都是抽到我的病歷,令我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覺得是不是我訪視個案的次數太頻繁,才會被盯上……」之後,我回答她:「我提供另一種看法,那就是天父上帝讓妳的個案被審查委員抽中並看見,委員會看見妳所做的內涵跟其他人不同,可能啟發他開始做不同的思考,這不是很有趣嗎!另外,在我多年的觀察中,妳的「能力」是很適合做這樣工作的。」
Ms陳回說:「韋醫師:感謝您的鼓勵,我會轉念,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