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3月中旬某一天,我在個人的筆記本上寫下:「繪畫」的本質是「獨特」、「獨特」就可以帶出「影響力」,而後者是「高層次的人性需求(滿足)」,也是「3樓的快樂」之一。 「傳福音」的本質就是在發揮「影響力」,跟寫書、作音樂、繪畫……,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傳福音」帶來的快樂,屬於「3樓的快樂」,是「超乎理性的快樂」。
上述心得來自於我看了名畫「拾穗」的作者「米勒」的故事,他在去巴黎學習繪畫前,祖母臨別吩咐他說:「米勒!你要做畫家,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你要為永遠而描畫!切勿忘記這句話!要我看見你做惡人,我寧可看見你死。」
接下來,「米勒」娶妻、生了子女,然而家中沒有錢,不能生活。當時法國的畫家,大都畫裸體女子或王侯貴人。因為深刻的畫,人們看不懂,都不要買。
「米勒」不想隨波逐流、為了錢而畫畫,同時記起已故祖母的教訓:「為永遠而描畫!」也就是說,畫的畫要使世界上千年萬古的人看了都感動,於是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去到巴黎郊外的一個名叫「巴比松」的小村子裡,開始描繪那些他所看到的自然風光……
「拾穗」是他舉世知名的畫作之一,內容以舊約聖經路得記—-路得與波阿斯的記載為藍本。路得在波阿斯田裏撿拾麥穗,供養她的婆婆拿俄米,反映農民該讓貧苦人撿拾收割後遺留的穗粒以求溫飽一事。
米勒相信,「藝術是一種富有神聖愛意的使命,絕不是充滿嫉妒與恨意的使命。當它表現窮人的痛苦時,並不是意在向富人階級宣洩心中的仇恨亦或是抱怨命運的不公。」
他所要做的事,只是盡力去弄懂如何用自己那平凡細微的筆觸來儘可能表現出內心崇高的理想,因為只有在那裡才蘊藏著真正能夠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要將這一切和諧、自然地表現出來,不僅僅需要畫家的眼睛和手來機械地繪畫,更需要他投入整個身心……
「米勒」故事讓我聯想到雅各書4:4:【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上帝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上帝為敵了。】同時我也得知,原來「繪畫」跟「傳福音」還有一共通處,那就是整個身心都要投入,而不只是「動口或動手」!
………………
診間中,坐在我對面的案主A君不久前受洗成為基督徒,她擁有繪畫、寫作、想像力豐富的特質;過去,經常有學習團體(例如精神障礙、長期照護…)邀請她當老師,教導學員作畫,專業的用語是「藝術治療」。
協談中,A君表示她明白基督徒唯一的使命是傳福音,而傳福音的方式有很多, 世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來傳達神的訊息,特別是可以透過個人的特質與擅長。
她還注意到耶穌在安息日違反了當時的傳統觀念、出手醫治病人、等同是「以病人的心為心」……,於是我突然有個感動,既然聖經在彼得前書4:10寫道:【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於是我提出一個建議,「藝術治療」傳統上的作法是教導學員認識各種繪畫的材料、方法、技巧…,不過A君可以做出改變(不與世俗為友),而是「以學員的心為心」,例如鼓勵學員畫出「這輩子影響自己最深的一個人…」
某位學員畫了一個臉上充滿皺紋的老婦人,A君鼓勵該學員說故事:「我從小是阿嬤帶大的,因為我3歲時,父母因為車禍都過世了,阿嬤很辛苦地照顧我長大……,不過她前幾年罹患癌症很快就過世了,我來不及對她說出我的感謝、也沒跟她說我很愛她……」
當下,A君可以鼓勵該學員,把要對阿嬤說的話寫成一封信、綁在氣球上讓它升空,同時帶著該學員跟神禱告,求天父上帝將該信內容傳達給阿嬤,因為耶利米書32:17寫道:【主耶和華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
在上述建議中,A君發揮神所賜的特質、幫助學員彌補心中長期的遺憾、將福音傳給學員……,結果將是雙方都獲得快樂,這樣的快樂屬於「3樓的快樂」,也是「超乎理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