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幾天,我在臉書上面看到一位護理師同事L君PO文說:「剛才帶我女鵝騎腳踏車去賣場,停車時發現角落躺著一隻小鳥!我就跟她說妳看那裡有一隻鳥,結果近看發現它已經死了。女鵝問我在哪,我說它死掉了不要看!
女鵝接著說:它受傷了嗎?我們帶它去看醫生好不好?
我說它死了,醫生沒法救了!(我本來想說醫生不是神)
接著我們走去推推車,看到一堆人在抽煙!
女鵝就問我:那他們也死了嗎?也沒救了嗎?不能找醫生嗎?
我說:你不要亂講,他們還沒死,或許以後會找醫生。
快閃!
結完帳後,女鵝說:我們去看小鳥。
我說:你很想幫它,對嗎?
女鵝說:對。
我說:那,你就幫它禱告,請主耶穌一起幫它,然後,阿門!」
讀過上述內容,我要大大稱讚L君,竟然可以很快地就辨認出女兒的心聲(情緒)是「想要關心、想要幫忙」,而這又是上述繪本裡沒有寫到的情緒。
我還聯想到,為何L君可以很快地辨認出女兒的心聲(情緒)呢?同樣地,「菲力的十七種情緒」的內容裡,也沒有提到做父母的為何可以明白(辨認)孩子的各種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呢?
換句話說,辨認出孩子的情緒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嗎?如果從旁人的眼光來看,L君的女兒是不是「很盧、講不聽」呢?明明跟她講過小鳥已經死掉了,她還是要……!
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愛」,當做父母的愛孩子時,她就會不自覺地運用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她沒有立刻說出女兒「很盧、講不聽」,接著就生氣……,而是先認真、仔細地聽,於是會發現原來孩子是出現了「想要關心、想要幫忙」的情緒!
當孩子「想要關心、想要幫忙」的對象已經死亡了,這下該怎麼辦呢?其實當下就是一次對孩童的死亡教育。
孩子的生命經驗有限,抽象思考的能力也有限,因此要跟孩子談論死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傳統上,一般人總認為小孩並沒有死亡的觀念,不能理解死亡的意義,也不會處理死亡的痛苦。換個角度來看,一般人在面對死亡時,會感到陌生、害怕,其實孩子的世界裡也是如此。
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一書中提醒:「如果孩子能在開誠布公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那麼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於太害怕。」
與小孩子談死亡不需刻意,家長或輔導人員可以多利用機會教育。例如,很多孩子喜歡養寵物,寵物壽命短,因此容易成為小孩接觸死亡的第一道經驗。如果魚死了,家長會教孩子用衛生紙將魚包起來,甚至陪孩子進行簡單的告別儀式,向小魚說再見;有些家長則在馬桶旁邊,陪孩子舉辦一場小小告別式,做個禱告,然後再把魚沖掉。這不但教導孩子面對死亡,也教導孩子尊重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可以引導孩子觀察落葉,了解植物、動物的死亡,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每一種生物都會死亡,因為死亡是無可避免的。
遇到家裡長輩離世,家人可以藉著相聚的時刻,找出泛黃的照片,跟孩子說說我們的爸爸、媽媽,或已經過世的爺爺、奶奶,他們是從哪裡來?做什麼工作?生了幾個小孩?常吃些什麼食物?最令人開心或難過的事?他們愛過你,也被你愛過,想想他們的優點,想想共同的美好回憶……,這些都是已逝者留給孩子的重要資產。
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阿公、阿媽或爸爸、媽媽,只是”睡著了”或”出去旅行”……。」如果孩子真的相信那樣的說法,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害怕睡覺,擔心自己”睡著了”,可能永遠也醒不過來;或是當家人出遠門時,孩子也會非常擔心他們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請趁早讓孩子們懂得死亡是生命本質的一部份……
………………
不管是上述專家的建議還是護理師L君的作法,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那就是「愛」!
在對外的演講中,我習慣對聽眾說明死亡教育的基礎是來自於學習面對分離,”分離”就像是人與人的關係產生了一條很深的鴻溝,”生離”是這條溝還看得見底,”死別”則是看不見底了……;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需要一個一定會成功的方法,那就是聖經歌林多前書13:4—8 “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當我們願意照著做的時候,天父上帝會給我們一個應許,那就是“愛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fails ”, 也就是結果一定會成功,一定會有美好的事發生。
換句話說,聖經中「愛的真諦」裡所描寫的”愛”,就像是”屬靈的混凝土”(如附圖),人們只要努力地將它倒入這條鴻溝裡(如果是”生離”,可能只需要少數幾卡車的混凝土;如果是”死別”,那就需要許多、許多卡車的混凝土),它就會逐漸被填平,於是分離的焦慮和傷痛,就會逐漸地減輕和緩解,結果就是雙方都會得到力量,能夠繼續往前走。
本文的結論是,人生當中,有許多種「情緒」是兒童繪本裡沒有提到的,例如「無奈」、「想要關心、想要幫忙」……。所幸的是,這些情緒都可以在聖經中找到適當的解決方式,原因是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
PS:上述文章寫成後,隔幾天我看到另一位同事K醫師的PO文:「晚上六點,接到家裡的電話:「爸比,烏龜死掉了,完全不會動了。」
「晚一點爸比會回家把烏龜拿去丟掉。」
「不可以丟掉,要帶他去看醫生。」………………」
我請網友們腦力激盪一下,想一下K醫師孩子的「情緒」為何?做父母的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