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聯絡簿?!

分享這篇文章:

108年7月下旬在「快樂門診」中,案主L君表示,讀國中的女兒成績很好、常被老師誇讚很聰明,不過也常被老師批評迷迷糊糊、神經大條……。我請L君舉實例,她表示就以學校的聯絡簿而言,不知道講過多少次,女兒總是忘記拿給L君簽名、L君也沒有主動提醒……,於是女兒在學校就無法如期地繳交給老師。

可想而知,負責任的學校老師會打電話給家長想要知道原因。會打給父親嗎?當然不會,電話一定是打給身為媽媽的L君。在電話裡,L君當然是按照一般人情世故地抱歉連連……;接下來,回家後難免數落女兒,甚至對女兒說:「簽聯絡簿為什麼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妳去拿給爸爸簽。」

為了管教女兒,L君還訂出罰則「如果聯絡簿遲交被老師打電話來關切,就不准碰手機若干天!」於是青春期的女兒抗議:「為什麼妳老是拿沒收手機來處理問題呢?」L君則強硬回應:「因為其他事妳都不痛不癢呀!」

聽到這裡,我一貫地按照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我知道所有看得見的問題都是「冰山的一角」,如果只想快速地解決後者,結果通常不理想,因為水面下的部分很快就會浮起來,也就是問題、衝突日復一日地出現。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藉著【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找出「冰山的主體」,才有可能「完整地」解決問題。

 

關於「聯絡簿」,我聯想到網路上的報導,一則是「超神國小老師「在聯絡簿上畫漫畫」提醒學生該做什麼,網友一看內容都讚嘆老師真是太用心了!」

另一則是:「老師問女兒:妳爸爸怎麼這麼多印章?」大女兒回:爸爸用畫的……只見原PO分享的聯絡簿照片中,「簽名欄」瞬間成了畫布,像是以動漫《海賊王》主角魯夫霸氣外漏的空氣流動,簽出「林」字,更在每日簽到欄中,將創意發揮到極限,每天簽出不一樣的「林爸爸」其他還有佩佩豬父親、七龍珠等等,只要有簽名欄,都逃不過林爸爸的「魔掌」。照片曝光後,網友按讚並留言「超有創意,超讚」、「好厲害啊!羨慕」、「這樣小孩無法偷簽名了」、「這個爸爸很用心簽名」……

因為L君已經協談過多次,我知道她從小就懂得管理、約束自己,不需要老師或家長提醒什麼,更何況在她求學的年代,也沒有所謂的聯絡簿,所以她認為「簽聯絡簿」是一件意義不大的事,所以如果女兒沒有主動拿給她簽,她也不會多過問。

 

看懂上述L君「冰山的主體」之後,我首先表示,如果她用時下的通訊軟體跟朋友聯絡,對方「不讀不回」或「已讀不回」,那麼她應該會不高興,因為這牽涉到人性中對於「存在感」的需求。

哲學家貝克萊(Berkeley)曾說:「存在即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意思是,只有被另外一個心靈所感受、接收到的人事物,才能證明自己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只有當他人對我們的言行作出回應時,才能證明我們發出的信號是存在的。信號存在,證明我們也存在。

舉例來說,小孩子在下雪的時候,喜歡在雪地上踩出自己的足跡。「踩」這個動作,就是我們的信號,「痕跡」是外界對我們的回應,當小孩子看見自己的足跡時,他就確認了自己的動作,證明了自己的存在,獲得了存在感。

 

同樣的道理,當學校老師請學生把聯絡簿帶回家,等同於老師對家長發出一個「訊息(信號)」,如果學生沒拿給家長簽名、老師看不到聯絡簿,那麼老師就會出現類似被對方「不讀不回」或「已讀不回」的心情,等於是「存在感」被抹煞,結果必定是雙方關係受損!

這也像是一對戀人吵架、冷戰時,互相不理睬對方。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反向運用了關於存在感的理論。因為對方漠不關心,不予回應(例如不讀不回,或是已讀不回……),人就無法確認自己信號的存在,也就沒辦法確認自己的存在。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巧妙地抹殺掉對方的存在感,給對方一種心理上的懲罰。

 

因為L君是基督徒,所以我引用路加福音6:31:【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來提醒她,她表示理解。

 

接下來,我表示,「簽聯絡簿」除了L君原先所認定、偏向消極應付的一面,其實也有正向、積極的一面……,除了前述網路上的新聞,我更想到「簽聯絡簿」具有「溝通」的果效,老師在聯絡簿上面寫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困擾、問題),如果家長認真看,會對孩子有更多了解;家長也可以把孩子在家裡的言行記錄下來,於是老師對孩子的認識會更完整,結果就是家長、老師、學童三方都得到「溝通」的好處。

 

協談最後,我鼓勵L君調整眼光,於是「簽聯絡簿」不再是一件無聊的事。相反地,如果她不願改變,那麼結果會是家長、老師、學童三方的關係都受虧損,所有人都會勞苦愁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