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想起來,上述有關長照問題的訪談內容,我把「溝通」的重點(對象)放在「主要照顧者、間接照顧者之間」,而當天協談中,L君的驚訝表情跟回應內容,讓我想到長照「溝通」的另一重點(對象),其實是在「主要照顧者、被照顧者之間」,等同於L君跟她母親之間。
我問L君:「剛剛韋醫師肯定、稱讚妳,妳心裡覺得如何?」
L君:「很開心呀!」
我:「當妳做了一件事,被韋醫師肯定、稱讚,心裡很開心……,未來會不會再做出同樣(類似)的事呢?」
L君:「當然會呀!」
我:「請妳花幾秒鐘想一想,把上述對話中的「韋醫師」跟「妳」,置換成「妳」跟「母親」……,結果會如何呢?」
L君再度露出驚訝的表情……,幾秒鐘後,L君流淚表示:「我已經不知道有多久,沒對媽媽說過肯定、稱讚她的話……,我只會責備、數落、要求她……」
L君一面流淚,我一面告訴她,她在韋醫師面前表達「自己很開心」,不過卻沒有跟媽媽當面講……,這就像是某甲寫了一封信要給某乙(內容跟某乙有關),不過地址卻寫成某丙的家……,如此一來,某乙永遠收不到某甲的信(訊息),這不是荒謬至極嗎!
其實這就是違反了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開心就說開心)、(該肯定就肯定)、(該讚美就讚美)……
幾秒鐘後,L君停止流淚並表示,前幾天在家裡,她跟媽媽分別去午睡,她決定睡醒後去澆花。當鬧鐘響了,母親就從樓下傳來急促的聲音「你還在睡喔?快點,快點下來…」她剎那間一股火冒起來,接著大聲的回覆:「叫我快點下去要幹嘛啦!我要先去澆花啦!你幹嘛叫我快,到底快要幹嘛!」接下來,她就氣沖沖地跑上樓去澆花了。
當她開始澆花時,她才想到「母親叫我快、我為什麼一定要快?我有『自由意志』呀!」於是她告訴自己「我現在想澆花,我想慢慢地把事情完成,我並不想要因為媽媽的喊叫衝下樓去……」
澆完花後,她下樓去,發現媽媽原來是希望她炒菜並且煮東西……,但因為她下樓慢了,於是媽媽自己炒了菜也把湯熱了……。看到這裡,她覺得原先十分依賴她的媽媽能夠自己動手去炒菜,是一件蠻好的事……
回想起此事,L君帶著有點興奮的語氣問我:「既然我覺得『媽媽願意自己動手去炒菜,是一件蠻好的事……』,那麼我就應該把心裡正面的感受跟媽媽講『我很高興看到你這麼做、我覺得很好』,對不對?我也可以肯定、稱讚媽媽『妳好棒』,對不對?」
聽到L君舉一反三式地回應,我高興地從椅子上站起來拍拍手,並表示「You got it !」
我繼續說明,如果L君不斷地示範「把心裡正面的感受講出來…」,於是媽媽有樣學樣,有一天對她說出:「謝謝妳幫我準備厚長褲,我覺得很好、妳很關心我……」她會覺得如何呢?
L君立刻表示,她會高興地跳起來!
協談最後,我告訴L君,上述可能發生的美好結局,其實是L君的「自由意志」所能決定的,只要她願意按照聖經【是就說是】的教導,在媽媽面前經常「把心裡正面的感受講出來…」,她就能夠突破長照的困境!
整件事其實很簡單,某甲寫了一封信要給某乙(內容跟某乙有關),只要地址寫上某乙的家,接下來某乙就可以收到信!
協談結束時,L君帶著笑容離開「快樂門診」,我也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