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 vs 節制(上)(都是寶可夢惹的禍)

分享這篇文章:

105年10月某天聯合報新竹報導:寶可夢遊戲熱潮不退,新竹市東門城護城河畔,每晚聚集數百人,忙著抓寶,聚集的人群,讓過路人以為有演唱會;新竹都城隍廟廣場、台電變電箱也成為神奇寶貝補給站。

預見「寶可夢」熱潮,新竹高商C主任特別召開家庭會議,訂出「家規」:「我們家的人,不准碰Pokemon Go,這是家規,違反者,我絕對發飆、沒收手機」。

「兒子今年上大學,女兒升國三,得全力準備會考」C主任說,他憂心孩子把心思放在手玩,影響課業與學習,前幾天召開家庭會議,徵得大家同意,才發布「家規」。

C主任是全國師鐸獎得主,受學生喜愛,他將家規貼上臉書,引發許多迴響。

他臉書上說,「我不是一個古板、不明事理的老爸,但昨天在我家的群組下了一道聖旨,只是希望孩子把握時間、注意安全,或許大家會覺得很可笑,但堅持做。」事實證明,溺玩寶可夢,全國已發生數百起大小事故。

他說,寶可夢開放下載後,他走在路上,被捉寶的年輕人踩到腳,有朋友被機車撞,「真是一個恐怖的風潮」,預見其危害性,馬上召開家庭會議。

C主任貼文後,多數人說:這家規太讚了!有人說「我祈禱這遊戲像葡式蛋塔店一樣,最後都消失」。

也有人回應自身經驗:「昨天在路上差點撞上一個騎鐵馬抓寶貝的人,喇叭示警他還問候我媽媽,現在是農曆七月,讓我媽去找他好了. 」、「為了抵制這樣的風氣,我拒絕下載」、退休教授說,最可惡是藉此遊戲大賺其錢的廠商,利用思想未成熟、自制力差卻玩心強烈的小孩子,更是製造叛逆與破壞家庭和諧,也有人提醒,「這遊戲後的商業模式很龐大(Big Data)」。

不過,一名高中校長說,問孩子已經下載了,他很生氣,「於是也下載」,還有人挑釁說:「身為開發者,我抵制你的行為」……

我的妻子回應上面這篇臉書貼文說:該學習的是“節制”,而不是“禁止”,家長總是搞錯方向,不想教育子女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只會用高壓手段禁止看電視/上網/玩手遊;”教導”從來都不會是省時省力省事的,”禁止”卻相對輕鬆,也難怪我們以前在政治大學工作時,都開玩笑地說是在貓空幼稚園上班,大學生幼兒化都是出於懶惰的家長~

看過這篇報導和妻子的回應,我覺得這是個有趣且值得探討的題目,題目就是” 禁止 vs 節制”。

我想上面兩段文章裡,不管是哪一方,都承認”節制(自制)”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我想要討論的問題是,”節制(自制)”很重要,但它從何而來呢?我知道某些人天生就有比較強的自制力,有些人則比較弱,這是天父上帝所賜下的特質,沒有什麼好壞的區分。不過透過後天的學習、訓練卻更重要呀,這就像是最近在里約奧運大出風頭的美國飛魚,大家都承認他具有游泳的天賦,不過他也是非常認真地練習,才有今日的傲世成績呀!

如果你跟我一樣,沒有什麼游泳天賦,但是如果我們願意努力學習、訓練,也可以一次游個50公尺呀!所以我的看法是,不管天分如何,想要擁有良好的”節制(自制)”,後天的學習、訓練都是必須要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一個人要如何學習、訓練”節制(自制)”呢?想學游泳,你會去游泳池並花錢找教練指導;想要健身,你會去健身房花錢請教練指導;想學鋼琴,你會去音樂教室花錢請老師指導……。網友們有想過要去哪裡、找誰指導,才能學會”節制(自制)”嗎???

另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這個世界上,需要父母拿出洪荒之力來警戒子女,告訴他們必須拿出強大的”節制(自制)”,才能對抗的「恐怖風潮」,是不是只有Pokemon Go一樣?如果是的話,那大家就合力把發明這個遊戲的人給幹掉,不就天下太平了?但如果不是只有這一樣,甚至是很多樣,那做父母的又該如何呢?

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這兩個問題,應該也可以從聖經當中找到答案。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發生在醫院的事:

101年某天早上十點多,我在護理站外面,跟一家廣告公司的業務人員在討論如何設計一處布告欄,可以將7C所有同仁的照片都放上去。我看到Y先生和他太太出現在走廊,由於Y先生的父親前一天早上剛在7C的安寧病房過世,於是我主動趨前並握手致意。

Y先生的父親今年七十八歲,大約是在當年五月初來到病房。他罹患了許多種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併手部關節變形、T細胞淋巴癌、兩側肺積水、多年的糖尿病、低鈉血症等等,這次則是因為意識不清、發燒而入院。

住院後,照顧的責任由Y先生一手包辦。查房時Y先生常常會詢問「X光片照得如何、血糖多少、鈉離子多少、要不要輸血、需不需要做什麼檢查、下一步該做什麼、如何能讓父親多吃一點……」,幾乎是無微不至地照顧老爸爸。

我多次提醒他,父親已經是風中的殘燭,隨時都會過世,不過Y先生理智上明白,情感上還是希望能有奇蹟出現。幾天前,老父親出現兩側性的肺炎,我雖然仍投與抗生素,但也直接跟Y先生說明,應該要準備後事了。Y先生在口頭上表示理解,但還是非常關心老父親是否多喝了一口水、是否多吃了一點東西、體溫是否高了一點……,另外他還一有空檔就誦經,說是要將功德廻向給父親。由於老父親的呼吸變得困難,因此我開立了針劑的嗎啡來幫助他,另外也交代護理師給他戴氧氣罩。

故事就從氧氣罩開始,Y先生一臉嚴肅地跟我投訴說:「前幾天我父親開始使用氧氣罩,我發現氧氣導管和氧氣罩的接頭常常鬆脫,跟護理人員反應了好幾次,都沒有改善。星期天早上我醒來時,發現父親已經沒有呼吸了,同時也看見氧氣導管和氧氣罩的接頭又鬆脫了。雖然我知道7C的醫護團隊已經很用心地照顧我父親,可是看到那個場景,還是很難接受。」

聽完Y先生的一席話,剛開始我不太高興,不過轉念一想,Y先生大概還是很難接受父親過世的事實,因此才怪東怪西。不過我更仔細地想,Y先生父親的過世是多重疾病再加上嚴重肺炎的結果,怎麼會讓人誤以為只是氧氣導管掉了就把他給弄死了呢?

突然間我明白了,其實那都是醫護人員所誤導的。

於是我在每星期二早上的安寧病房個案討論會中,把整個情形跟團隊的成員報告,我說:「在日常工作中,大家常常把氧氣當作是安慰劑,而且喜歡把流速開很大,讓氧氣設備發出絲絲聲,更是令人放心,也就是讓家屬和醫護人員都放心。久而久之,病人和家屬就以為氧氣等同於是生命線,少了氧氣、命就絕了。」

我繼續說:「常常跟我查房的人一定知道,我查房的第一個動作常常就是把牆壁上氧氣的流速調低,避免它發出的絲絲聲,干擾接下來我要作的病患聽診,但其實我更常想說的是:

「使用氧氣當安慰劑,應該”有所節制、適可而止”,不需要開到很大聲!」」

聽完我的談話,護理師L君立刻說:「氧氣面罩很好用呀,有時候病人因為大吐血而過世,我們會在幫病人弄乾淨後,掛上氧氣罩,整個場景會看起來比較OK!」

我說:「很好呀,正確地使用安慰劑可以帶來很好的效果。」

護理師L君又說:「可是昨天下午有一位病人快過世了,我看他沒有什麼特別不舒服,因此沒有特別做什麼醫療行為,不過家屬不能接受,一定要我們 Do something,因此我只好把他戴上氧氣罩,家屬才能釋懷。」

我回應說:「對於氧氣的迷思,不僅是醫護人員有,連社會大眾普遍都有。安慰劑不是不能使用,而是使用的人必須頭腦清楚,它不過就是帶來一種心理上的安全、舒適,對於真正的病況,是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安慰劑可以使用,但是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那就是不能引發或帶來其他副作用或是合併症。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