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協談當下,A君除了表示「先生也許覺得自己是家中的搖錢樹之外,沒有人需要他!也許他覺得小孩只需要媽媽,他可能覺得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我都可以搞定,於是他覺得我並沒有那麼需要他……」,她還不平地說:「其實我並沒有要刻意破壞先生在家裡的存在感,舉例來說,女兒小時候遇到數學不會的時候,會去請教爸爸,不過教沒幾次,先生就會生氣,孩子也不高興,接下來孩子就直接來找我。逐漸地,教養孩子全部變成妻子的事……」
聽到這裡,我對於破壞婚姻的「隱形殺手」有了更深的認識,原來許多妻子最剛開始並無意忽略先生,相反地,還是刻意「為先生著想」,例如許多先生在科學園區工作,平常晚上九、十點才下班,做妻子的體諒先生那麼忙、壓力那麼大,於是就把家裡的大小事,包括孩子的教養(功課)全部一肩扛起……。
孰不知,當時間過去後,家裡所有的人際關係就出現「質變」,首先是父子(父女)關係變得疏離,孩子只知道食衣住行育樂所需要的花費,全部來自父親,於是父子(父女)關係變成只有「金錢供需」…;更嚴重的是,日子久了,孩子認為父親提供金錢是自然的、是理所當然的,因此連感恩的心也不見了!
其次是夫妻關係變得矛盾,妻子承受過大的壓力,情緒不佳,因此出言指責先生晚歸、回家後什麼事都不管、孩子全部要靠妻子一個人……;先生當然不服氣,覺得自己那麼努力賺錢養家,沒有受到肯定稱讚就算了,還要被妻子數落,於是變得更不想回家、更晚回家……,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再來是母女(母子)關係變得複雜,因為丈夫在孩子的教養中缺席,於是做媽媽的必須一人分飾二角,有時扮演慈愛的角色、有時又必須扮演嚴厲的角色……,長久下來,媽媽會覺得很疲累、孩子則會對媽媽的角色產生錯亂(前一刻指責我、後一刻關心我?)
當上述質變發生後,家中每一位成員都會變得不快樂,於是大家各自找替代品,先生可能變得喜歡往外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無法安逸在家、結交異性……,妻子可能變得經常找閨蜜訴苦、花錢購物、結交異性……,孩子則是花時間跟同性或異性朋友混在一起、打電動玩遊戲……。
想到這裡,我可以同理A君所說的,她並沒有要刻意破壞先生在家裡的存在感……,不過結果就是如此!
該如何避免上述關係的「質變」呢?首先是夫妻雙方的認知必須回到聖經的教導,那就是創世記2:24:【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成為一體】,意味著夫妻兩人的關係是最重要的,其他任何事物(工作賺錢、照顧孩子),或任何關係(親子關係,不管是上一代還是下一代)都不該凌駕其上。
接下來,則是學習正確的溝通方法,可以從雅各書 5:12的教導做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該感謝就說感謝)、(需要協助就說需要協助)、(做錯事了就道歉)、(該肯定就肯定、該讚美就讚美)……,
舉例來說,孩子拿不會的數學功課請教先生,孩子學會後當下感謝父親;
一星期後,孩子參加考試正好考了那一題,孩子答得又快又好,回家後告訴媽媽。當下,媽媽引導孩子,應該要謝謝父親……;
當天晚上,先生拖著疲累的身心回到家,妻子給予擁抱並說「你辛苦了」,孩子則說:「爸爸你好厲害,前一週你教我的數學,今天考出來了,我寫得又快又好,謝謝爸爸耐心的指導!」
從人性來推論,我相信這位先生心裡必定很高興、身體的疲累必定大幅減輕……,接下來不僅夫妻關係、父子(父女)關係都加分,下一次他也會更願意、更有耐心地教導孩子功課。
以上模式如果經過幾次,大家養成習慣,就會變成良性(愛的)循環,這不是很棒嗎!走到這裡,先生的存在感、被需要感都獲得滿足,他應該會喜歡待在家裡,陪伴妻子兒女;媽媽不用一人分飾二角,不會過勞;孩子的言行有所依循,從父親身上學到榜樣、公義,從母親身上學到同理、慈愛。
結果就是,大家都很快樂,就像是住在「伊甸園」(快樂的園子)。
聽過我上述的教導,A君除了認同也表示會努力去實踐,於是我為她禱告並結束了協談。
PS:上述文章寫完後,隨手瀏覽臉書,看到以前醫院同事C君PO文:「108年5月3日早上,女兒國中報到,進行分班考試;以前都會想不要麻煩先生,不過昨天教育訓練時,性別平權的老師提醒說:『各位女性常常剝奪爸爸為人父的權力……』,於是今天6點起床,我跟先生一起帶孩子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