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6月30日星期天晚上,我循往例參加一處家庭教會的聚會,與會的有在法律系任教的W君夫婦、目前開設生命禮儀公司的C君夫婦、從美國回台度假的S君,以及我。C君首先提到,由W君擔任主席、C君擔任召集人、我擔任顧問的商業職場團契從開始籌備到實際運作已經有一年,其間發生許多困境,
例如聚會人數很少、聚會教材內容不適合團契成員的職業類別、時間不足因此重要主題無法深入討論、教材內容沒有連結於聖經……,同工們逐一面對並解決問題。C君表示,團契某位成員Z君前幾天跟他表示,在每兩週一次的聚會中,學到許多實用的方法,將聖經教導直接應用在職場上,覺得獲益良多。
聽過C君的分享,我當然很高興,心裡浮現出一個很簡單的圖示(如附圖一),而它是從另一張圖衍生出來的(如附圖二)。
先說明我很熟悉的附圖二,在台灣傳統的醫療模式中,醫護人員把絕大多數的精力用在照顧病人的「病」上面,而很少重視「人」,舉個「快樂門診」的例子,某位將近五十歲的案主L君在協談時,嚎啕大哭地表示,她的母親從三十多歲就罹患了某種自體免疫疾病,長期服用類固醇,後來連腎臟也壞掉了。
70歲之後,媽媽身體更差,曾經五度住進加護病房,第六次是107年底。媽媽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很差,早已簽署過緩和醫療意願書,父親也支持媽媽的決定,不過在加護病房中,每天來來去去的實習醫生、住院醫師不斷地要求父親改變主意讓媽媽插管,雖然媽媽抓著L君的手表示抗議,不過終究還是插管了。
幾週後,眼看著呼吸器拔不掉,因此醫師常規性地要求做氣切,同樣地父親在不斷被遊說之下、無奈地答應了,結果氣切後媽媽就昏迷了,一天後就過世了。
媽媽斷氣時,L君不敢待在母親病床前,因為她自覺愧對母親、沒能尊重媽媽的意願、無法讓母親得到善終……
在診間,L君一面大哭、一面痛陳台灣的醫療模式為何如此?那幾位實習醫生、住院醫師該抓去槍斃!她也氣家裡的男人(父親、哥哥、弟弟)沒人敢負責,使得醫師可以把責任都推到家屬頭上……。
聽過L君的故事,我當然很難過,不過我告訴她,這就是台灣醫療的現況,她媽媽的遭遇其實「很常見」……
聽到「很常見」三個字,L君很驚訝、停止了哭泣,於是我拿出「病人 vs 病人」圖示(附圖二),並告訴她,在醫院裡,「人」幾乎是被忽略的,也就是說,大多數醫師並不在乎病人死得如何、有沒有得到善終,因為善終是屬於「人」的需求,而非「病」的範疇,而醫師所受的訓練就是治「病」,也就是用盡方法讓病患「活著」,至於病患活得好不好、生活品質如何……,這都是屬於「人」的範疇,醫師既不擅長,也不想弄懂,原因是跟治「病」比起來,其實處理「人」的需求是太複雜了,或者說是相對困難多了,因為只要談到「人」,就必須同時面對每個人的獨一性、特別性。
簡單來說,治「病」比較像是在「生產線」上作業,有一定的SOP,大家照著去做,不容易出錯,也不會被指責,更重要的是會得到健保的金錢給付。
相反地,要照顧「人」的需求,等同是在達成一件「客製化」的要求,裡面有許多變數,病人和家屬意見不一,醫師不僅無法兩面討好,還容易被家屬指責,更何況照顧「人」的需求通常不會得到健保給付(例如醫師花30分鐘跟末期病患及家屬討論臨終時要不要插管一事,健保的給付是「零」),因此在「趨吉避凶」的基本人性下,醫師自然是有意或無意地逃避照顧「人」(的需求)!
上述困境只會發生在醫院嗎?其實每一種職場都會出現,例如在學校裡,正如網路上一段影片,標題是「獻給現代教育制度的訴狀」,原作是饒舌歌手Prince Ea,中文翻譯是Solomon Wolf,內容是有一位黑人律師,在一個法庭上,公開指控現代的教育體系,嚴重的箝制了孩子的發展,他一開始就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隻魚,牠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
我要控告學校謀殺創意、個體性……,為什麼現代的教育方式,幾乎和100年前一樣,都是一個老師在上面講,同學坐在下面聽?這是不是很丟臉,學校的教育方式確確實實地超過了一個世紀,卻沒有任何改變。
我曾經做了詳細的背景調查,其實你們(學校)原本是為了訓練人們進入工廠工作而創立的,這也解釋了你們為何讓學生一排排整整齊齊地就坐,叫他們安靜坐好,想要講話時要舉手,給他們短暫的休息時間去吃飯,在一天8小時中,告訴他們只能思考什麼……,
一位教師站在20位學生面前,每一位都擁有不同的優點、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夢想,而你卻用同樣的方式教導同樣的東西,太可怕了……
………………
簡單來說,上述內容也是控訴學校成了「生產線」,忽略了學生的個別性(等同於沒有「客製化」)。
當我繼續思考,其實教會裡的牧師講道,模式也類似,跟一般的學校差不多。
聚會到這裡,從美國回台度假的S君問大家,台灣其他縣市有類似的「商業職場團契」在運作嗎?在教會界人脈廣闊的C君表示,應該是沒有。
聽到這裡,我不僅贊同並表示,經過一年的運作,我發現每一位契友的信仰狀況不同、在各樣職場上所面對的問題也都不同,有些問題跟長官有關、有些跟同事有關、有些跟客戶有關,有些則是自己的觀念需要調整……;
既然問題不一樣,解決的方法自然不一樣,所該運用的聖經教導也不同……,這當然無法用「生產線」的模式來解決,而是必須「客製化」處理,正如聖經在羅馬書12:2所說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還好,過去多年在醫院的工作裡,我始終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我早已習慣針對每位病患、醫院裡的每個問題,都試圖從聖經找到適當的教導來當作指引,因此身為團契顧問的我,可以為契友提供「客製化」的聖經解答。
本文的結論是,「生產線」和「客製化」的差別(如附圖一)在於,前者注重「事」而忽略「人」,只需要付出一般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後者則是平衡地看重「事」和「人」,通常必須付出更高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至於成效如何,就讓網友們自行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