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更深的思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須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調整或變動;如果沒有這樣做,那麼不管雙方原先的關係有多契合、有多美好,結果都會是兩敗俱傷、關係破裂。為什麼呢?以下是我的分析:
我先舉個社會新聞上的例子,那就是兒子已經結婚了,可是做媽媽卻要求媳婦房門不能上鎖,因為媽媽半夜會走進新婚夫妻的房間,要幫兒子蓋被子,免得他著涼……,媽媽很關心兒子,不過結果卻是媳婦跟兒子很快就離婚了!
某個週日晚間,我參加一個家庭教會的聚會,一位在大學法律系任教的弟兄W君提到她七十多歲的老媽媽,每天都要煮五、六人份以上的晚餐,不過因為兒子們跟孫子們大多已成年,如果不是出外工作就是上大學讀書,大家回家的時間都不固定;更常見的是大家已經在外面吃過了……,於是老媽媽面對一桌的飯菜,吃不完也捨不得倒掉,於是下一餐再拿出來成為隔夜菜,結果更是沒人想吃,於是大家更不願意回家吃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W君多次跟老媽媽講,希望她不要再煮多人份的晚餐,不過她始終不願意改變,結果是全家人跟老媽媽的關係,都變得很緊張。
聽過W君的故事,我應該可以猜想到老媽媽心裡的OS:「我用心良苦地煮了好吃的飯菜要給兒孫們吃,這是我愛你們的方式,你們為什麼都不領情呢???」
以前我還寫過文章,內容是描述在醫院裡,一位父親晚上竟然爬上病床,抱著已經26歲的女兒(病人)睡覺,結果被多位年輕的護理師私底下視為“變態”。
上面這些事,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本質」都是好的,不管是媽媽擔心兒子會着涼,還是媽媽煮飯菜給兒孫吃、父親保護女兒……,沒有人能說它不對。不過,為什麼結果卻是帶來負面的評價,導致人際關係的衝突呢?
認真思考之後,我明白了,原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需要「變動的」,而非「固定(一成不變)的」,如果人們不明白這一點,那麼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
我還想到一個常見的例子,兩個花樣年華的女生成了彼此的閨密,做什麼事都在一起,什麼心事都可以講出來跟對方分享;有一天,其中一人交了男朋友、陷入了愛河……,沒多久另一人開始抱怨:「妳為什麼都不找我講話,也不跟我一起出門逛街看電影呢?……」接下來,可想而知的是雙方原先的友誼關係,必定會出問題,最後很可能是不歡而散。
如果上述的情形是如此地常見,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羅馬書12:2的教導:【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我從此處經文中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我跟天父上帝之間的關係是不斷變動的,所以我必須【心意更新而變化】,才能明白在每個不同的時刻,上帝美好的心意為何。有了以上的認知,當我再來看我自己跟其他人的關係時,就很容易明白了。舉例來說,做父母的面對孩子剛出生、一歲、五歲、上小學、上國中、上高中、讀大學、出社會工作、結婚、生子……,如果沒有【心意更新而變化】,沒有常常調整自己跟子女的關係,那麼結果一定是雙方都受傷、都變得不快樂。
同樣的道理,閨密交男朋友了,如果另一方沒有跟著調整關係……,結果必定是關係破裂,雙方都不快樂;職場上原先要好的同事升官了,變成科長了,如果原先的同事沒有跟著調整關係……,結果必定也是關係破裂,雙方都不快樂。類似的例子太多了,請網友們自行推想…。
聽過我上述分析,L君表示認同,於是我教導她按照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先對孫子說出先前對孫子的各種愛(從媳婦坐月子、孫子在襁褓中……),接下來告訴孫子『你長大了、奶奶的經濟狀況也不同了,所以奶奶不會再拿錢給你,不過奶奶仍然很愛你、很關心你。』
我提醒她,在過去,她表達「愛」的方式除了「幫對方做事(坐月子、帶孫子)」,就是「給錢或提供物質享受」,不過現在可以「升級」,用口語向對方表達出「肯定、稱讚、愛護」,效果會更好。總而言之,「愛」是一種「關係」,也是一個人「自由意志」下的產物,而給錢(提供物質享受)只是當中的一部份,絕非全部。如果L君無法改變她過去的觀念,那麼她將永遠過得勞苦愁煩。
聽完後,我原先擔心已經七十多歲的L君不容易聽懂,沒想到她直接表示她會照著去做。我還鼓勵她,當她開始學習【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另一個好處就是她自己可以不必再習慣性地積壓負面情緒,否則到時候講出來的話就會很難聽、殺傷力很大(點燃一根火材 vs 點燃千根火材 ),跟家人的關係當然會受損。
本文的結論是,「活到老學到老」就像是聖經中的【心意更新而變化……】,實在是太重要了,一個人如果沒有認真地按照此一聖經教導去做,常常調整自己跟其他人之間的關係,那麼所有的人際關係(不管原先有多美好、多契合)都會不進則退,結果是大家都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