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來比去(上)(傳統觀念)

分享這篇文章:

108年9月下旬在「快樂門診」中,案主F君表示,目前讀國中的女兒耗在手機上面的時間越來越多。隨著小孩越來越大,越來越有自主意見。F君的態度基本上是選擇勸說、分析,然後讓小孩自己做選擇。F君還提到,女兒先前曾經跟她分享一件事,內容是班上有一位同學,每天都打電動至少三、四小時,但是成績居然比女兒還好,女兒很不服氣!

不過,經過幾個月後,女兒現在的成績已經超前對方很多,考進班上前一、二名。反觀,那位同學原本成績還不錯,比女兒好,不過現在出現了苦果……

F君強調她是藉機想要教導女兒,年輕時間珍貴,勿將生命浪費太多在網路、手機、電玩上面……,而是用在閱讀、寫作、創作、音樂或是運動…,時間久了,會看到有不同的結果。

 

對於上述看似平常的陳述,我一貫地按照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我告訴F君,所有看得見的問題都是「冰山的一角」,如果只想快速地解決後者,結果通常不理想,因為水面下的部分很快就會浮起來,也就是問題、衝突日復一日地出現。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藉著【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找出「冰山的主體」,才有可能「完整地」解決問題,而這樣的過程必須花時間、有耐心……

 

當我【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我發現F君的母女關係中,隱藏著兩個危機,一個是本文的標題「比來比去」,另一個則是「升學(分數)主義」,而兩者間有著密切關連。

先來探討「比來比去」會引發什麼危機?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藉題發揮(不喜歡被比較)」,內容摘要是幾年前我從醫院退休後、到某個餐廳打工學廚藝時,某一天同事N君說她現在讀高二的女兒前一天晚上,拿著手機上的一則貼文給她看,內容是有關「建中學生冒名頂替接受媒體採訪一事」,N君問我:「我女兒到底是想要跟我表達什麼呢?」

我說:「據我的了解,那次事件發生後,當事者已經出面道歉,不過社會上卻有不同的評論,有人認為那個學生小小年紀就做出詐欺的言行,簡直是台灣之恥……,不過也有人認為該事件凸顯出台灣媒體的偏差價值,每年這時候一定要採訪『滿級分、第一志願』的學生,代表升學主義仍然是箝制全台灣學生的惡靈!」

聽完我的說明,N君說:「你講的我懂,不過我還是不知道為何我女兒會拿著手機讓我看,她以前從不曾這樣做呀!」

我想了一下,然後說:「她應該是在“借題發揮”吧!她內心裡的unspoken language可能是她認為做父母的習慣用分數的高低來評斷她、拿別人跟她比較,她不喜歡被這樣對待,所以找到機會就藉題發揮。

這樣的溝通方式,其實很常見,她不過是“有樣學樣”罷了!大家只要隨便想一下,就會記起小時候,爸媽在吃飯的時候會說:『隔壁的小明考試一百分喔!』『某某堂哥今年考上第一志願喔,很不簡單!』表面上爸媽好像是在講別人的事,但是大家(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心知肚明,爸媽就是藉機在要求孩子的分數要更高、名次要更好,這就是“借題發揮”呀,於是孩子們長大後有樣學樣,也學會了“借題發揮”。」

 

我繼續說:「台灣的父母不僅會在親友間,拿孩子的分數、名次做比較,還會在逢年過節家族團聚時,拿孩子的身高做比較喔!如果某個孩子被比下去了,心裡一定不高興。」

 

N君說:「阿信,沒那麼嚴重啦,大家就把它當成一件娛樂或玩笑就好了!」

 

我立刻嚴肅地回說:「沒有人喜歡被比較(被比下去),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當一個人被拿來跟另一個人做比較(被比下去)時,絕對不會有人覺得高興、快樂的,也絕對不會覺得無所謂。妳剛剛說沒那麼嚴重,其實是缺乏深思,現在我只要說:『我聽說隔壁餐廳某位員工的工作態度,比妳認真喔!』妳會做何感想,會覺得無所謂嗎?當然不會!」

 

我之所以會很嚴肅,原因是我相信人不僅是天父上帝所創造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沒有人喜歡被比較(被比下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帝賜給每個人的特質(恩賜、才幹)都不盡相同,假設賜給某甲的是:A、B、C、D、e、f、g、h……(大寫的字母代表強項,小寫的字母代表弱項);賜給某乙的是:a、b、c、d、E、F、G、H……。

如果做父母、師長的,拿某甲的”A”跟某乙的”a”來做比較,某乙會服氣嗎?當然不會,某乙心裡的OS一定是:「你為什麼不拿我的”E”去跟某甲的”e”做比較呢? 」在上述的場景中,某甲也不必太高興、太得意,因為下一次別人可能會拿他的”g”,去跟某乙的”G”做比較,那麼就換成某甲不爽了!

 

講到這裡,A大廚不解地問:「阿信,父母親喜歡把別人拿來跟孩子做比較,出發點應該是好的,不是嗎!做父母的都會希望孩子未來有前途、生活能過得更好,不是嗎?」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