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10月29日,我在Line 上面看到高中同學W君轉傳的一則文字,標題是《禮儀用語》,內容是:頭次見面用久仰,很久不見說久違。
認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用包涵。
請人幫忙說勞駕,請給方便說借光。
求人解答用請問,請人指點用賜教。
讚人見解用高見,自身意見用拙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到用光臨。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別人離開用再見,婉謝遠送用留步。
歡迎顧客稱光顧,答人問候用托福。
問人年齡用貴庚,老人年齡用高壽。
讀人文章用拜讀,請人改文用斧正。
對方字畫為墨寶,招待不周說怠慢。
請人收禮用笑納,辭謝饋贈用心領。
問人姓氏用貴姓,回答姓氏用敝姓。
表演技能用獻醜,別人贊揚說過獎。
向人祝賀道恭喜,答人道賀用同喜。
請人擔職用屈就,暫時充任說承乏。
…………
讀過之後,我想起前一陣子,大家對高中課綱裡,究竟文言文的比例該佔多少……,吵得不可開交,可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個人的想法是,語言和文字是拿來「溝通」用的,如果它能夠將甲方的心思意念,很精準地傳達給乙方,那就是適當的,不管它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相反地,如果它會讓乙方誤解,或是容易引起其他人誤解,那麼它就是不適當的,不管它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上述用語中,有些是我認同的,例如「久違、指教、勞駕、奉陪、失陪、留步、……」,不過有些用語,我個人認為是太偏離了原意,例如「向人表歉用失敬」、「求人原諒用包涵」,我覺得會讓聽話的一方,感受不到說話一方道歉、求原諒的真誠,而比較像是一種「話術」。
另外「別人贊揚說過獎」我也覺得怪怪的,這讓我聯想到醫院裡有位同事,很會攝影,有一天他在臉書上PO出一張很棒的照片,朋友按讚並留言說:「真是好美、好精彩的作品呀!」他則回應說:「您無棄嫌啦。」
這再一次印證我的想法,華人真的不知道如何回應別人的稱讚或肯定。我的想法是,如果甲方的稱讚肯定是適當的(也就是並非拍馬屁或是阿諛奉承),那麼乙方其實可以明白地接受並致謝即可「謝謝你的肯定(讚美)」,正如英文裡的You are welcome /Thank you 。
時代在改變,我相信在台灣社會,已經沒有人拿「黑金剛」當作通話工具了;同樣的道理,華人社會裡,許多古老的用語,也應該被更新了,免得「詞不達意」,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個人是拿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來做分辨:【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會就說會、不會就說不會)、(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懂)、(想要就說想要、不想要就說不想要)、(做錯事了就道歉)、(該請對方原諒就說請原諒)(該肯定就肯定、該讚美就讚美)……來做分辨;符合的,我就繼續用。不符合的,我就加以修正。
隔了幾天,我看到一則笑話:
知書達禮>>僅知道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學會送禮;
見異思遷>>看到漂亮的異性,就想搬到她那裡去住;
有機可乘>>大官出門考察,都有飛機可以乘坐;
夫唱婦隨>>丈夫進KTV唱歌,妻子尾隨跟蹤;
度日如年>>當官的日子非常好過,每天像過年一樣;
杯水車薪>>形容政府官員,只要整天在辦公室裡喝一杯水,月底就可以拿到足以買一輛機車的薪資;
…………
在心裡笑了幾聲之後,我維持原先的想法,那就是語言和文字是拿來「溝通」用的,如果它能夠將甲方的心思意念,很精準地傳達給乙方,那就是適當的,不管它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相反地,如果它會讓乙方誤解,或是容易引起其他人誤解,那麼它就是不適當的,不管它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