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5月初某一天在吃員工餐時,小老闆N君說她現在讀高二的女兒前一天晚上,拿著手機上的一則貼文給她看,內容是有關「建中學生冒名頂替接受媒體採訪一事」。N君問我說:「我女兒到底是想要跟我表達什麼呢?」
我說:「據我的了解,那個事件發生後,當事者已經出面道歉,不過社會上卻有不同的評論,有人認為那個學生小小年紀就做出詐欺的言行,簡直是台灣之恥……,不過也有人認為該事件凸顯出台灣媒體的偏差價值,每年這時候一定要採訪“滿級分、第一志願”」的學生,代表升學主義仍然是箝制全台灣學生的惡靈!」
聽完我的說明,N君說:「你講的我懂,不過我還是不知道為何我女兒會拿著手機讓我看,她以前從不曾這樣做呀!」我想了一下,然後說:「她應該是在“借題發揮”吧!她內心裡的unspoken language可能是她認為做父母的習慣用分數的高低來評斷她,她不喜歡被這樣對待,所以找到這樣的機會就發揮。
這樣的溝通方式,其實很常見,她不過是“有樣學樣”罷了!大家只要隨便想一下,就會記起小時候,爸媽在吃飯的時候會說:『隔壁的小明考試一百分喔!』『某某堂哥今年考上第一志願喔,很不簡單!』表面上爸媽好像是在講別人的事,但是大家(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心知肚明,爸媽就是藉機在要求孩子的分數要更高、名次要更好,這就是“借題發揮”呀,於是孩子們長大後有樣學樣,也學會了“借題發揮”。」
我繼續說:「台灣的父母不僅會在親友間,拿孩子的分數、名次做比較,還會在逢年過節家族團聚時,拿孩子的身高做比較喔!如果某個孩子被比下去了,心裡一定不高興。」
N君說:「阿信,沒那麼嚴重啦,大家就把它當成一件娛樂或玩笑就好了!」
我立刻嚴肅地回說:「沒有人喜歡被比較(被比下去),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當一個人被拿來跟另一個人做比較(被比下去)時,絕對不會有人覺得高興、快樂的,也絕對不會覺得無所謂。妳剛剛說沒那麼嚴重,其實是缺乏深思,現在我只要說:『我聽說隔壁餐廳發給廚師的薪水比妳發的高喔!』妳會做何感想,會覺得無所謂嗎?當然不會!」
講完這番話,我想起前幾天我才剛寫了一篇文章:「你很特別」(請參考#你可以更會溝通(418)同名文章),所以上述的情節,正好是另一種說明,既然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沒有人喜歡被比較(被比下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天父上帝賜給每個人的特質(恩賜)都不盡相同,假設賜給某甲的是:A、B、C、D、e、f、g、h……(大寫的字母代表強項,小寫的字母代表弱項);賜給某乙的是:a、b、c、d、E、F、G、H……。如果做父母、師長的,拿某甲的”A”跟某乙的”a”來做比較,某乙會服氣嗎?當然不會,某乙心裡的OS一定是:「你為什麼不拿我的”E”去跟某甲的”e”做比較呢? 」在上述的場景中,某甲也不必太高興、太得意,因為下一次別人可能會拿你的”g”,去跟某乙的”G”做比較,那麼就換成某甲不爽了!
講到這裡,A大廚不解地問說:「阿信,父母親喜歡把別人拿來跟孩子做比較,出發點應該是好的,不是嗎!做父母的都會希望孩子未來有前途、生活能過得更好,不是嗎?」
我說:「做父母的希望孩子以後能過得更好,更快樂……,這樣的期待或是動機是對的,只不過是方法必須調整。也就是說,做父母的必須先協助孩子找出天父上帝所賜給孩子的特質(恩賜),接下來鼓勵孩子認真、努力地發揮特質,最後才能順利達成剛剛我們提過的目標(孩子過得更好、更快樂)。換句話說,並不是每個孩子的特質都是“愛讀書、會考試”,就舉最近的台灣之光“球后戴資穎”為例,如果父母強迫她走入分數至上的“升學主義”,結果會如何,網友們請自行推論。」
我繼續聯想到,我們社會上的父母,是不是在孩子離開學校後,就不會再拿孩子跟別人比較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離開學校後,大家就比工作、比頭銜、比收入、比結婚的對象、比孝敬父母的金額、比子女帶父母出國旅遊的次數(地點)……,反正永遠比不完。
A大廚再問:「如果孩子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或特質,做父母的又該如何提醒他們認真、努力呢?你剛剛說拿別人跟孩子做比較,是會引起反感的,那有沒有比較不會引起孩子反感的說法呢?」
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提醒方式就是運用聖經以弗所書4:15的教導:【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所衍生出來的三明治說話方法,首先是肯定並讚美對方……,接著實話實說地指出孩子問題所在……,最後再一次肯定對方並說出自己的期待……;父母可以先明確地說出孩子過去的努力(三明治的第一層),接著再說出:「不過你現在常常睡到很晚鬧鐘叫不醒、手上做著某件事心裡卻想著另一件事、答應別人的事情沒做到……,讓爸媽很擔心」(三明治的第二層)。最後再說:「爸媽希望你能更努力、更認真地發揮你的特質(恩賜),未來能過得更好、更快樂(三明治的第三層)。」上述的說話模式,做父母的沒有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孩子就沒有反感的理由。
文章寫到這裡,聰明的網友可能看出來了,其實我也是在“借題發揮”不是嗎!我想要藉著機會,更正一些不良的說話方式,並且把聖經中美好的溝通模式介紹給餐廳的同事們。
本文的結論是,“借題發揮”是一種常見的溝通模式,它本身沒有對錯可言,端視於發揮的內容為何?如果是就事論事、帶來溝通、增進了解,彼此的關係更融洽,那就是適當的“借題發揮”;如果是互相比較、帶來猜疑、增加隔閡,彼此的關係更疏離,那就是不適當的“借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