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說文解字(倚老賣老)(上)(醫界大老)

分享這篇文章:

106年3月某一天,餐廳廚房新來了一位二廚取代了原先的B大廚,內場面臨了一番新的氣象,於是在人員正式交接的第一天,大家吃員工餐時,我希望餐廳的小老闆N君能對所有同仁做精神講話,她說:「我們有新廚師E君加入團隊,我們先前已經把每個職務的工作內容都明文化了,希望大家共同遵守。」

N君說完後,問我有沒有要補充的,我說:「我有很多話要說,首先是提醒新人,剛到一個新的職場,不管原先的廚藝如何高強,態度上還是要謙虛,要先入境隨俗,等過了一段時間,如果有好的想法或做法,再提出來跟大家討論。我也要提醒資深的同仁,當發現新人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時,務必要用溫和的語氣來提醒,千萬不要用“大聲責罵”或是用“冷嘲熱諷、拐彎抹角、罵人不帶髒字……”的話語,很容易就傷害了新人並破壞了彼此的關係,所以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運用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新人某件事做錯了,就告訴他哪裡錯了)(某件事作對了,就稱讚他某件事做對了)的法則,這樣才是最simple and effective 的溝通模式。」

過了沒多久,我看到負責砧板的C大廚在廚房裡面不斷地用著聽起來不太友善的語氣跟E君說話,內容是叫他下午的員工餐要怎麼做,該如何如何……。又過了一陣子,我也看到D廚師用著老師教學生的命令語氣在跟E君講油鍋工作該如何如何……

隔天,D廚師就來跟我抱怨說E君在客人上門時,還坐在那裡,不知道應該要立刻進廚房把油鍋的瓦斯爐開火,把油溫提高,以便馬上有配料要過油;想當初他剛站油鍋時,他都如何如何……。

當我看過上述的場景後,心裡正在試著分析資深廚師的心態時,我在臉書看到一篇貼文,是某位醫界大老對於台灣該不該順應當前減少工作時數的潮流,明訂大醫院裡住院醫師的每週工時上限,提出他個人反對的意見,內容摘要如下:

筆者當年在T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每周工作約為96小時,1970年在現在遭逢砲火攻擊的利比亞密蘇拉達醫院服務時,有數個月全城只有我一個內科系醫師,夜以繼日照顧內科和小兒科病人,沒有把我累死。 返國後,負責全台灣唯一的T大醫院加護病房(當時採用日本名稱急救室),如今活到74歲,仍然健康,我有足夠的理由來批評”根據工作時數判定「過勞死」的不當行政作業”…………

看完上面的貼文,我想起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心態,那就是成語說的“倚老賣老”!我們先用一般的方式來分析這句俗話裡,可能有誤的地方。

當一位資深人員用類似的態度在告誡新人時,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被完全忽略了,那就是“時空環境”的差異。如果拿我熟悉的醫療界來看,以前的住院醫師全力以赴,三天兩頭值班,就像是文章中的醫界大老,他為什麼能忍受呢?我想到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他不需要擔心會被病家提告(因為那個年代的醫療資源相對貧乏,病家有醫生看就謝天謝地了,那裡還會寫抱怨信,甚至是興訟呢?);

他不需要擔心那些醫療項目可能會被健保刪除,如果申復沒過會被院方公開檢討或是扣薪水(因為那個年代並沒有管山管海的健保制度);

他不需要擔心病人和家屬已經查閱了網路上有關的醫學資料,熟記了各樣數據,然後在醫師侃侃而談各種病況時,對醫師說:「你這裡錯了,那裡錯了,應該是如何如何……」(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像現在如此發達的網路);

他不用擔心醫師在斥責病家為何沒有遵照醫囑時,反而被受激怒的家屬給圍毆(當時的社會,醫師地位崇高,沒聽過病家毆打醫師的事);

他不用擔心未來的前途,因為那個時代的醫師如果留在大醫院辛苦個幾年,後來如果不是當院長、副院長,至少也是主任,不像現在的年輕醫師,訓練結束後被院方鼓勵擔任“住院主治醫師”;

他沒有想到健康狀況是有個體差異的,他沒有年紀輕輕就過勞死,並不能證明現在的住院醫師不會因為過度血汗而過勞死……

以上是一般性的分析。

如果我們再做深入一點的思考(RCA, root cause analysis),為什麼“資深”、“年長”的人,很容易就會”自動忽略”了許多時空環境的差異,而對年輕人、新進人員做出上述“倚老賣老”的言行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論斷”,也就是用自己的標準論斷自己的經歷是“好的”,於是就會認定年輕人或新進人員、跟自己不一樣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好的”,接下來就是說出或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於是上述的成語就出來了!

我相信任何一位年長、資深人員的經驗和know how都是很寶貴、很重要的;想要把重要而美好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下一輩的動機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接下來的問題並不是該不該教導,而是如何進行溝通,才不會落入類似“倚老賣老”令人反感的模式,以至於對方跟本聽不進去,當然也不會照著去做,因為對方心裡的OS一定是:「你只會數落我,你只會標榜你自己,你都不知道我們現在的處境……」

首先是在心態上必須去除“認為自己過去做的都是好的、別人或年輕人現在做得都不好(或是都沒有我好)”的論斷心態,正如聖經在馬太福音7:1-5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當“論斷”的心態除去後,接下來的溝通模式,最simple and effective 的還是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的法則,例如:「當年,我遇到過什麼狀況、問題、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怎麼做的……,結果如何如何;以上是我的經驗,提供你參考。」如此一來,就不會讓人有“倚老賣老”的感受,自然容易聽進長輩或資深人員的建議,於是美好的經驗得以傳承,大家都很快樂!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