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端午連假前幾天,出大太陽,餐廳對面的公園裡有一群小四、小五的學生穿著鮮艷的服裝,興高采烈地練習舞蹈的動作。餐廳早上備料告一段落,我聽到外場資深的員工P君跟餐廳的大老闆M君說:我兒子他們班昨天也在公園裡練習。M君問:妳怎麼會知道?P君說:是我兒子跟我說的。P君又說:我兒子還問我說:明天他們班要在公園裡表演,媽媽你會來看嗎?M君問:那妳怎麼回答呢?
P君立刻答說:媽媽要上班,怎麼可能去看你表演!
聽到這裡,站在她們旁邊的我,立刻很大聲的說:「妳真是掃興!」突如其來的插話,把她們都嚇了一跳,接著我恢復平常的語氣繼續說:「如果我是妳兒子,一定會覺得很掃興、很受傷……。」
P君不服氣地回說:「不然咧,我上班上到一半,溜出餐廳去看嗎?」我說:「我不是這個意思,請容我花點時間解釋一下。」
我先問:「妳身為媽媽,妳內心想不想去看兒子表演呢?」P君說:「我當然想呀!」我再問:「如果妳再仔細想,妳兒子邀請妳去看他表演,先不管表演的內容為何,他的內心有沒有很期待媽媽的讚美、肯定?他是不是很想要和妳分享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P君想了一下,說:「應該有吧!」
我說:「如果是這樣,那就好辦了。」如果重新來一次,我們可以運用聖經的教導,看看是否會有更好的結果!
聖經在雅各書 1:19 教導說:【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僈僈的說,慢慢的動怒。】意思是說:溝通的開始並不是從說話開始, 而是從認真、仔細的聆聽開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的知道對方究竟在表達什麼,更重要的是聽出對方除了在說一件表面上看得見的事,另外還很可能包含著一件看不見的內心狀態(情緒)!回來今天的場景,妳兒子問妳要不要去看他表演,看得見的是表演這件事,但看不見的心理狀態應該就是剛剛我問妳的內容。既然有兩件事,接著我們就可以運用雅各書 5:12 教導的:【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的法則,既然有兩件事,我們就應該分別回應兩件事,對於妳兒子內心的需求,妳可以說:「你想和媽媽分享學校的生活,媽媽很高興;你認真地練習、表演舞蹈,媽媽給你按讚,加油。」至於看表演這件事,妳可以很誠懇、誠實地說:「媽媽很想去看你表演,但因為要工作,所以沒辦法去,抱歉。下一次,如果遇到休假,媽媽一定會去看你表演!」
如果妳願意這樣溝通,妳覺得妳兒子心裡的感受是不是會有不同呢?是不是不會認為這個媽媽只會掃興呢?一旁的M君立刻插話說:「當然會,這樣的親子溝通很棒!」
此時,有客人上門,於是我們結束了談話。過了一會兒,菜都出完了,我內心有個來自聖靈的聲音,提醒我要再跟P君說明,於是我對她說:「剛剛,我表面上用大聲、激烈的語氣對你說話,我並不是在責備妳或是數落妳,其實我內心是很疼惜妳又要工作養家、又要教養三個孩子,很辛苦,因此非常希望你能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和妳的孩子進行美好的溝通。」
聽完我誠懇的說明,P君笑著說:「我知道!」 於是,我也笑了,我心想:「當我把剛剛說話的動機,很清楚地跟P君說明,不也是【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剛剛我說話的內容是一件事,不過我說話的動機是第二件事;既然有兩件事,我就應該分別說明)的實際操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