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八月初,我收到一封來自伊甸基金會的同工L君的電子郵件,大意是想邀請我前往伊甸基金會進行晨更分享,他表示該會的執行長室有鼓勵會內主管來閱讀我出版的書籍《愛是永不止息》–安寧照顧實戰專題全集。
我心想,該基金會服務的對象是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也在長期照護上努力了一段時間,跟我在醫院裡收治許多癌症末期病人,本質上還蠻類似的,所以天父上帝賜給我的許多寶貴經驗和啟示,應該也會對他們的會務推動有幫助,所以我就答應了,題目就訂為「《愛是永不止息》安寧照顧實戰分享(一)」。
9月12日早上,我搭高鐵來到台北車站,L君特地開了基金會的車子來接我。在前往基金會的路程中,L君得知了我是腫瘤科醫師的背景,於是跟我提到他的父親是一名口腔癌的患者,許多年前開了刀。
我問他:「令尊有抽煙、喝酒、吃檳榔的習慣嗎?」
他說:「應該都有。」
他繼續說:第一次開刀後,他暫時地把那些習慣給戒掉了,後來又說自己無聊、心情不好,所以又開始了上述那些習慣。沒多久,口腔癌就復發了,接著又是開刀、放射治療……,前些日子癌症再度惡化,無法再開刀,於是醫師建議進行化學治療。他每次就醫,都是我陪他去醫院,不僅要花許多時間,看到他受到癌症的折磨覺得很不捨,可是心理上又會覺得他的癌症之所以會復發,全是他自己造成的……,唉;我也曾經跟他傳過基督的福音,他也不接受……,唉。
聽完L君的陳述,目的地也快到了,於是我跟他說:我今天的演講內容,正好跟你複雜的心境有關,待會兒你就知道了!
曾經聽過我演講的人都知道,我的方式絕對不會是一個人在上面講,其他人在下面聽,我習慣台上台下有互動,彼此都可以分享經驗,發表感想。於是一開始,我就問與會者,生平遇到過最難處理、最令人困窘、最讓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的場景為何?
有人說是陪伴一位年紀不大、罹患末期肝癌的同事,不過他無法接受自己快要走到生命終點,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
有人說自己的父親得了末期疾病,她向父親傳講,人可以靠著接受耶穌寶血的救贖,靈魂就可以得就、死後就可以進天國的基督信仰,可是父親卻不接受,讓她很難過,不知道接下來還能說什麼……。
我看有人沒有發言,於是我問他:「如果你今天正好坐在一位媽媽的身旁,而這位媽媽的女兒,正好是內湖捷運小女童命案的受害者,你會想要如何安慰她呢?」因為這個社會案件大家都知道,所以就七嘴八舌地討論了起來……。
接著我就秀了第一張Power Point,上面有一個人的卡通臉孔,可是他的嘴巴是用一條拉鍊給拉起來的,意思是要他閉嘴!看著這張奇怪的圖片,我跟當天的聽眾說了一個發生在醫院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實習專科護理師:
101年初春,天氣仍很寒冷,爸爸因為癌症狀況越來越差。天氣趕快暖和吧,我一直相信患有癌症的父親,天氣變好時他的身體就會比較舒服。隨著病況惡化,他常常陷入憂鬱的情緒中。
他常常問我:「我會死嗎?」
雖然具有護理背景的我看得出他來日無多,但對他提出的問題,我覺得好難回答。
實話,我說不出口,所以我就說:「相信自己就會活下去」、「要用意志力戰勝病魔」、「你一定會活下去不要放棄」、「不要講不吉利的話」、「電視上有好多戰勝癌症的故事所以要有信心」、「只要配合吃藥你就會好」、「你就是不吃飯才會沒力氣」、「去拜拜時神明說你一定會好」、「不要放棄媽還需要你照顧」、「要加油喔病好了我們就出國玩」、「不要擔心打點營養針就會好一點」……;但春天一直沒有來,在天氣變暖和前爸爸就過世了……
來7C病房實習一個月多了,我看到讓病人知道病情的重要性,當病人明白時日無多,病人能利用所剩的時間去安排一些事情,與親人培養或修補感情,盡能力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我看到一位罹患末期肝癌的老先生,醫師趁他神智清醒的半天時間,告訴他癌末即將死亡的病情。老先生親自簽下了「拒絕心肺復甦術」意願書,為生命的終點,做了重要的決定,也減少家屬的困擾。我開始反省,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呢???
因著這位實習專科護理師的切身之痛,也是許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問題,於是我想要找到一個simple and effective的回應方式。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天父上帝賜下的啟示是”你可以不說話”,意思是說,當罹患末期疾病的親人說出「我快死了!」、「我會死嗎?」這類令人非常不安、極端困窘的問題時,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請務必冷靜一下,不要急著說一些不適當的保證,或沒有意義的鼓勵。你可以安靜地坐在旁邊陪他,或是握握他的手、靠著他的肩,讓他知道你願意陪伴他、願意關心他、也願意聽他講話。你什麼都不必說,專心傾聽即可,這就是英國的安寧緩和醫療大師Dr. Dame Cicely Saunders所說有關照護癌末病患的「Being(同在/陪伴)」,其實它也跟聖經雅各書 1:19的教導:【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當中的” 快快的聽”,是一模一樣的。
在一般人眼中,不說話保持沈默,看似消極,不過它卻至少可以維持不扣分的狀態,也比講錯話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亂講話所導致的後悔懊惱,要來的安全。這樣的對應方式,其實可以讓你面對任何一個困難的場景,
例如有多位家人被壓在倒塌的大樓下面、
當兵的兒子受困在掉入溪流的戰車中、
一架剛從松山機場起飛的飛機落入河流中、
家人在捷運車廂內遭到無差別的殺害……,
當然也包括上述那一位傷心欲絕的媽媽。
為什麼不必說話的「Being(同在/陪伴)」,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任何場景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