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過靈性照護的四個步驟之後,我們就拿它來檢證小男孩吃不到蛋糕的故事。小男孩跟媽媽的方式都無法成功,因為兩位只想到要改變”蛋糕售完”的現況,就像是癌末病患如果滿腦子只想著”我不要死”,那麼事情是不會有轉機的。反觀,中年大叔對小男孩的愛為什麼會成功呢?
因為他首先是按照聖經在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他先認真、努力地聽,聽出了小男孩的心情原來是「你很想吃巧克力蛋糕啊!」à這就是附圖四階段當中的第一步(傾聽、了解);接著他微笑著說:「你想吃蛋糕,但賣完了,你吃不到,很難過,好像胸口痛痛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跟媽媽說,要媽媽幫你想辦法,對嗎?」這就是附圖四階段當中的第二步(同理、接納)。走到這裡,聰明的網友會發現,雖然已經走了兩步,可是”事情”(吃不到巧克力蛋糕)並未解決呀!
沒錯,這就是本文想要讓大家(包括我自己)知道的關鍵,簡單來說,第一、二步(傾聽、了解、同理、接納),想要處裡的,並不是”事情”(看的見的)本身,而是”心情”(情緒)二字(看不見的)。在這裡,我學到的是,理性(理智)和感性(情緒)都是人的一部份,各自有不同的功能。
如果我們想要解決一件看得見的事情,必須依靠理性的言語和行為,不過大家會發現,人並不是機器人,軟體和硬體可以區分得很清楚;相反地,人們的理性與感性、理智和情緒,通常是糾纏在一起的,無法清楚區分的。
面對這樣的糾纏,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兩者兼顧、解決問題呢?
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聖經在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這句經文告訴我們一個秘訣,那就是我們可以依照【快快的聽,慢慢的說】這八個字,先處理對方的”心情(情緒)”,也就是先紮實地走完第一、二步(傾聽、了解、同理、接納),然後才能進到真正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第三、四步。
換句話說,”心情”和”事情”都很重要,不過當兩者糾纏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必須依照聖經的教導,先處理”心情”的部分,等心情平穩了,對方的理性(理智)才能恢復,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接下來才可能解決那些看得見的”事情”。
在故事中,中年大叔很紮實地陪小男孩走完第一、二步(傾聽、了解、同理、接納),然後他才踏入第三階段,準備”引導”(指引)小男孩,於是他說:「你有感覺到媽媽已經很努力幫你問了嗎?」小男孩用力地點頭。
大叔伸出手摸了男孩的頭:「真乖!但叔叔告訴你,今天的蛋糕都賣完了,不是媽媽故意不買給你,也不是那個賣蛋糕的姊姊故意藏起來,就剛好你來就沒有了。叔叔知道你吃不到蛋糕很難過,但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結果,才算是長大的表現。你有想要長大嗎?」「有!我明年要讀大班。」
這段中年大叔引導小男孩的過程,就如同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蛋糕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我知道你很難過)的法則,
以及以弗所書4:15的教導:【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所衍生出來的三明治說話方法,首先是肯定並讚美對方(真乖),接著實話實說地指出蛋糕確實沒有了,不是媽媽故意不買給你,也不是那個賣蛋糕的姊姊故意藏起來,就剛好你來就沒有了。最後再一次肯定對方並說出自己的”期待”(叔叔知道你吃不到蛋糕很難過,但”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結果,才算是長大的表現”。你有想要長大嗎?」 「有!我明年要讀大班。」)。
當中年大叔很紮實地陪小男孩走完第一、二、三步(傾聽、了解、同理、接納、引導、指引),聰明的網友會發現,中年大叔跟小男孩已經開始在處理”事情”了。在第四個階段裡,小男孩運用了天父上帝所賜給他的自由意志,於是他轉過身,大聲地對著媽媽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吃蛋糕了。我要上大班,下次再吃巧克力。」這就是第四階段裡,大家都可以看到的”成長”(改變),於是”事情”就被圓滿地解決了。
”事情”就被圓滿地解決了,其實也意味著原先破裂的各種關係能夠被修復,包括人跟造物主的關係(有一天小男孩長大之後,無意之間讀到我寫的這篇文章,可能會明白原來那位中年大叔當初陪伴他的過程,就是依照聖經的教導,他體會到上帝的法則很棒,於是他想要跟天父上帝成為好朋友)、
人跟其他人的關係(小男孩跟媽媽的關係、媽媽跟店員的關係)、
人跟自己的關係(小男孩發現自己是可以長大成熟的)以及人跟物質界的關係(小男孩跟巧克力蛋糕的關係),此時所有參與在其中的人們就會感受到靈性上的滿足與快樂,那就是所有人都樂於見到的結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