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4月30日,我在臉書上看到一段媽媽跟小學三年級女兒的對話:「女兒:『真希望我們班只有女生~ 那些男生都只會搗蛋,害我們一直被扣分得不到獎品!』媽:『我問妳喔,魚跟狐狸比賽游泳,誰會贏?』
女兒:『當然是魚啊,哈哈,狐狸又不會游泳!』
媽:『妳有沒有想過,那些男生就像狐狸,學校就像大海一樣,妳要狐狸在大海游泳,對他們不是太難了嗎? 但是妳可以幫助他們~ 有一天,或許你們會改到原野裡賽跑,妳想狐狸跑得快還是魚?」
………………
看過上述對話,我覺得很有趣,首先是「得不到獎品」……,讓我想起以前在醫院的同事L君,曾經在醫院團契的聚會中,跟大家說:「我的大兒子從小就很喜歡作樂高積木,於是我們送他到一處專門教導作樂高的學園去。學園當中會定期舉辦積木比賽,我兒子常常得獎,我們做父母的並不以為意。沒想到前幾天我兒子跟他爸爸說:『爸爸,你要教我做積木。』我先生回答說:『你自己做不是很有趣嗎?為什麼要爸爸教呢?』
他竟然說:『因為積木比賽快到了,我一定要做一個最棒的樂高,才能拿第一名,因為第一名有很大、很好的獎品!』」
聽完她的陳述,我不禁驚呼道:「天呀!你兒子已經把方法當成目的了!」
L君說:「我們做父母的並沒有要他這樣呀!我們只是單純地送他去學樂高呀!」我說:「或許你們沒有刻意要誘導他,但是環境會呀,比賽得獎、老師的稱讚、同儕的眼光,都會讓他把做樂高積木,從方法變成目的。原先他可以從做樂高積木的過程當中得到樂趣、成就感,可是一旦他把做樂高當成目的之後,他的焦點就變成『我要如何贏過別的小朋友』、『我要如何贏取大獎』……,如此一來,原先單純的樂趣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變成『患得患失』、『心機重重』、『比較爭競』……。」
我之所以會注意到這件事,緣由是聖經在馬太福音4:1-11寫道:【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魔鬼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
我問自己,為什麼撒但會想要利用” 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來試探耶穌呢???
創世記1:31記載著:【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既然這個世界都是上帝所創造的,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也是上帝創造的一部份,照理說也應該是甚好才對,那為什麼追求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卻又變成是在拜魔鬼呢?
這好像是有人弄了一桌滿漢全席擺在你面前,卻又規定你不可以吃!那不是很痛苦嗎?天父上帝的心意真的是如此地不通人情、故意要折磨人嗎?上帝創造了伊甸園,一個快樂的園地,目的不就是希望人們能在裡面平安、快樂地生活嗎?怎麼祂又會故意找人麻煩呢?
感謝天父,祂給了我一個靈感,我明白了,原來是「把方法當成目的了」!
這怎麼說呢?上帝創造這個世界,將諸多智慧、知識蘊藏在其中,不管是藝術、美學、科學、人文、醫學、音樂、烹飪、天文、戲劇、運動……,還是各種地底下的石油、礦物、化石……,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上帝的原意是讓人們在發掘這些智慧、弄懂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去體會、認識、接受上帝的偉大、慈愛、公義、全能與無限,最後將榮耀與讚美歸給祂!正如聖經在以賽亞書11:9寫道:【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詩篇19:1也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
換句話說,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只是一種方法或過程,而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認識創造的神(天父上帝)!很可惜的是,魔鬼混淆視聽,鼓勵人們把方法當成目的,也就是把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當成崇拜的目標、目的,如此一來就把天父上帝(一切的根基)給踢到一邊,於是這個世界就亂掉了。
更常見的例子是「讀書」,「讀書(受教育)」是一種方法,它可以幫助人們進入各樣知識的殿堂,不僅可以自己享受從懵懂無知到明辨是非、開啟心竅的成就與樂趣,還可以跟別人分享……。
可是,當一個人把「讀書」當成目的時,就會斤斤計較分數、名次,就變成了升學主義或是文憑主義;如果某甲已經把讀書當成目的,為的是要拿第一名,那麼當某乙來跟他借上課的筆記時,他大概就不會借給他,或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借,因為他知道某乙可能會因為看了他的筆記,功力大增,結果把第一名給搶走了!
當一個人把「讀書(受教育)」從方法變成目的之後,讀書的過程就會變得很痛苦、患得患失、爾虞我詐……,難怪我們的社會新聞會出現『X中資優生跳樓自殺』,因為他原先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有一次考了第二名,他就受不了了,於是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留下無限懊悔的父母(其實合理的推論是他的父母大概也跟他一樣,把讀書當成目的了)。
如果這位資優生能夠知道讀書只是一種方法,目的是進入上帝無垠的知識殿堂,那麼名次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不管是考第幾名,讀書的過程都可以是充滿樂趣的!
……………
回過頭來看,在小學男生、女生的遊戲或是活動中,獎品通常是「方法」,而「目的」則是鼓勵大家互相幫助、團隊合作、共同達成目標;如果大人或老師沒有說明,那麼孩子就可能「把方法當成目的」,當得獎變成「目的」時,孩子們會因為沒得獎而彼此怪罪就是必然的結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