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9月中旬,已經協談過多次的案主L君表示,自從兒子上了國一,她跟兒子的關係變得很緊張。舉例來說:關於玩手機,L君已經跟兒子約法三章(每晚9點自行交出手機免得玩過頭),不過某個週五晚上,兒子未依約交出手機,因此隔天早上,L君要求兒子將手機交出來。當天下午,兒子態度不佳地說出「你到底要沒收多久?」……L君覺得「兒子怎麼可以用那樣的態度跟她說話?」
L君關心兒子的功課,於是花時間跟家教老師談話,沒想到後者對L君透露:「兒子曾對她抱怨:『我媽把我當小孩子看……』」……L君覺得「我那麼關心你、花錢讓你去補習,你竟然私底下跟老師抱怨我?」
某一晚,兒子坐在床上寫功課,L君坐在旁邊的椅子上、仔細地看兒子學校的聯絡簿……,幾分鐘後兒子說出:「你幹嘛一直坐在這裡!」……L君覺得很受傷。
講過上述生活片段,L君覺得「青春期的兒子真難搞、很難跟他溝通」!
聽到這裡,我卻表示,如果L君的兒子當時坐在我面前,我會「拍拍手、肯定他」!
L君滿臉疑惑地看著我,於是我繼續說明。為了幫助L君明白我的想法,我特地找了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於是我詢問她,如果上了國中的兒子對她抱怨:「鞋子穿不下了、硬穿的話腳會痛…,上衣穿不下了、硬穿的話鈕釦會蹦開…,長褲穿不下了、硬穿的話變成七分褲……」L君會覺得如何?
她立刻表示,會很高興呀,因為兒子長大了。
我繼續說明,L君的反應很正常。大家都知道孩子必須經過「青春期」,才能變成大人,而此一過程的重點就是「成熟長大」。「長大」二字,所有父母都能理解,不過該如何定義「成熟」一詞呢?我個人的想法是,「成熟」其實也是一種「長大」,只不過它強調的是「自由意志」的長大!
「自由意志」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正如聖經在箴言4:23所教導的:【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經文中的”心”,就是指一個人的自由意志。
接下來我要問,不知道包括L君跟其他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們的「自由意志」該如何長大呢?是像兒童繪本裡的小樹苗,澆澆水、施施肥、曬曬太陽嗎?那當然不是,「自由意志」要長大成熟,必須依賴下列模式(如附圖):
運用「自由意志」>> 做出某個決定 >> 產生某種結果 >> 自己為結果負責
上述SOP的最重要觀念是,「自由意志」是抽象的、看不見的,而「某種結果(無論好、壞)」是看得見、也是孩子可以清楚感受到的。有了切身的感受,孩子才會重視、看懂「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進而學習管理它。
換句話說,如果做父母的只是吩咐孩子:「你要學會管理『自由意志』!」孩子應該是有聽沒有懂,因為它太抽象了而且是看不見的,所以父母親如果真的想要協助孩子學會管理「自由意志」,那麼父母親應該努力地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使得上述的SOP可以一次次地讓孩子練習……,如此一來,孩子們的「自由意志」才能成熟長大。
……………
經過上述說明,我提醒跟我同樣是基督徒的L君,她兒子上面幾件讓她難過的言行,如果從另一方面來看,代表兒子的「自由意志」正在長大,正如一個國家正在運用空軍的戰力來建立專屬的「領空」、當然會試圖驅逐靠近領空的他國軍機(包括父母)……,這是「正確的」,所以我前面會表示,「如果L君的兒子當時坐在我面前,我會拍拍手、肯定他」!
不過,聖經在雅各書 5:12寫道:【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於是我提醒L君按照上述教導,先【是、就說是】地肯定、稱讚兒子,不過也必須【不是、就說不是】地提醒他,雖然「自由意志想要長大」(想要建立國家領空)的動機正確,不過在「方法」(態度)上,還有改善的空間,
例如L君可以建議兒子跟她的說話改成:「我昨晚沒按時交出手幾,代表我沒有管理好自己,我希望媽媽把手機還給我,我會努力管理使用手機的習慣…」、「我希望媽媽能夠在更多事情上面事先問過我、讓我有所選擇、自己做決定…」、「我想要專心寫功課,不過媽媽坐在旁邊會讓我有壓力…」
講到這裡,L君同意我的論點,於是我勉勵她,未來每一天,都可以設法提供適當的環境,好讓孩子們的「自由意志」能夠「長大成熟」,結果就會是箴言22:6所說的:【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而不是經常「對兒子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