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希望被稱讚但寶寶不會說

分享這篇文章:

106年3月開始,餐廳的小老闆N君設立了新制度,那就是吩咐內場的廚師們要定期將餐廳的菜色拿出來檢討。剛開始時,同事們因為不了解而很擔心,不過我跟大家說:「雖然名義上是“檢討菜色”或叫“試菜”,不過它並不是想要挑誰的毛病。」
這樣做,有著許多好處,首先是當該道菜完全符合老闆要求的標準時,那麼老闆和同事都可以公開稱讚爐子師傅,連帶的砧板師傅和負責前置處理的外場同仁也可以得到稱讚,因為就像我常常跟同事們宣導的觀念,餐廳同仁就像是一支棒球隊,贏球就是全隊贏球、輸球就是全隊輸球;同樣的道理,一道成功的菜,自然是全體同仁都可以得到稱讚。
其次:試菜可以讓外場的同仁熟悉每一道菜色的色、香、味,於是當顧客對某一道菜有意見時,她們可以有所本地回應。
第三:外場同仁也可以根據自己試菜的經驗,向初次來用餐的顧客推薦菜色。
第四:如果菜餚的色、香、味不符合老闆的要求,那麼大家就可以一起討論,想出改善的方法。
第五:在討論的過程中,大家腦力激盪,還可能會激發出新菜色的靈感,讓老闆可以不定期地推出新菜色。
第六:如果大廚做出來的菜是很棒的,那麼資淺的廚師也可以間接地學到該道菜。
經過了我詳細的說明,同事們對“試菜”的疑慮才減低。

隔幾天,小老闆N君請A大廚製作“紅燒吳郭魚”當做試菜。當紅燒魚端上員工餐的桌上後,N君說:「這道菜的外觀,包括色澤、亮度、湯汁的份量……都很好。」嚐過味道後,她又說:「這個味道就是我們餐廳的標準。」
沒想到B大廚立刻說:「如果紅燒魚要做到跟這個一模一樣,那麼我們應該來製作“紅燒醬”,把所有的味道都對好,一次煮好一大鍋,再規定一條魚要用幾瓢醬汁,對多少水……,於是成品就會一模一樣!」
聽到這裡,A大廚說:「這樣子我會不習慣,我喜歡每一次都去嚐一下味道,然後再做調整,更何況客人的喜好常常不同,有的要味道重一點,有的則是喜歡清淡一些,如果醬汁是配好的,那麼就會很難改……。」
B大廚反駁說:「不會呀,如果要清淡,那麼醬汁就少放一點,或是水多加一點……。」
兩位大廚的爭議持續了幾分鐘。過了一陣子,大家回到廚房,兩位大廚又因為“金沙豆腐”、“鳳梨蝦球”該用那一個爐子、由誰製作而產生爭執。從我的眼光來看,這根本不是問題,因為兩位大廚的站位是每個月輪替的,所以不管遊戲規則如何定,只要固定下來,大家的工作量都是公平的,所以當B大廚拿這樣的問題來爭執時,我心裡真是萬分不解?
接下來客人上門了,於是大家各就各位。在出菜的空檔時,B大廚正在製作“酸菜肚片湯”,沒想到他問我:「阿信,你喜歡“酸菜肚片湯”煮好之後是清清澈澈的,還是有點乳白混濁呢?」我說:「是後者,像是豚骨拉麵的湯頭!」B大廚立刻很高興地說:「這個我會,只要在烹煮時開大火,湯頭就會變得比較混濁。」過了一陣子,B大廚在製作“山藥肉片湯”時,又問了我類似的問題,我的回答也差不多,於是他又很高興地說:「這個我會,只要在烹煮時開大火,湯頭就會變得比較混濁。」
經過了這幾件不太尋常的事,我不禁想:「B大廚他到底是在幹嘛?他心裡到底是在想什麼???」我一面工作、一面向天父上帝禱告,求祂賜給我靈感。
幾分鐘之後,我突然明白了,原來答案就是本文的標題:「我也想要被稱讚,可是我不會表達、不知道該如何啟齒。」

到了下午一點多,客人變少時,餐廳的小老闆找我討論早上兩位大廚有所爭執的事,她也覺得很納悶,為何B大廚會如此,於是我說:「我很認真地聽、仔細地觀察後,上帝給我的靈感是“他也想要被老闆稱讚”!因為事情一開始就是妳稱讚A大廚所製作的“紅燒魚”很好、很棒,是餐廳的標準……,接著就是B大廚一連串的發言和表達意見。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好了,妳有兩個小孩,如果老大某次段考拿滿分,妳公開地、用力地稱讚了她;老二看在眼裡,覺得很不是滋味,因為他也想要被稱讚,不過他不會表達、不知該如何表示,接下來他可能會出現許多“情緒性”的言行,例如妳跟他說要買東西給他,他會說不希罕;妳叫他去倒垃圾,他說我不要……。這時候妳一定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個孩子會變成如此、怪怪的?其實說穿了,就是嫉妒老大被媽媽大大的稱讚,因為自己也想要被稱讚!

需要被稱讚、被肯定,是正常人性的一部份,不過這樣的需求並不常被滿足,它不像是我們肉體上的需求,例如飢餓、疲倦……,容易被察覺也容易被滿足;“需要被稱讚、被肯定”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是看不見的,更麻煩的是它是需要別人給我們的,光靠自己是無法滿足的。
那麼要如何滿足這樣的需求呢?答案就是要靠“良好的溝通”,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過著群體的生活,無法一個人獨自生活的很重要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需要被稱讚、被肯定”的需求,這是我以前就知道的,不過當一個人的這個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會做出許多奇奇怪怪的言行,是我現在才很清楚的。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聖經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當我們(尤其是父母、老師、長官、老闆、配偶……)願意快快地聽、認真地聽,我們就容易察覺對方(尤其是子女、學生、部屬、員工、另一半……)是不是因為“需要被稱讚、被肯定”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鬧憋扭、耍任性……。如果是的話,我們只要再依照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有值得肯定的事,就說出肯定)(有值得讚美的事,就說出讚美)的法則,設法在某一件具體的事件上“稱讚並肯定”對方,那麼雙方的關係就會更融洽;如果實在想不出對方有什麼值得稱讚、肯定的事,那麼我們還可以運用以弗所書4:15的教導:【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我們可以說:「目前我找不出你有什麼事值得稱讚、肯定,不過你只要努力做到、做好某些事,我就會稱讚你、肯定你!」當我們明確地說出我們的期待,對方就有了清楚、可以努力的目標。

當然,如果我們察覺到自己很希望對方的”肯定、讚美”,我們也可以依照上面”實話實說、就事論事”的法則,清楚地向對方表明需求(就像是我餓了請給我一片麵包、我渴了請給我一杯水……),至於對方願不願意做出”肯定、讚美”的言行,那是對方自由意志所管轄的範圍,我們應該尊重。

其次是,每個人的角色是變動的,我們今天可能是一個需要被稱讚、肯定的人,明天我們可能就變成一個可以“稱讚、肯定”別人的人。如果大家在人際溝通中能夠注意到這件事,都願意常常”實話實說、就事論事”地開口稱讚、肯定身邊的人,那麼不僅許多奇奇怪怪的衝突可以避免,大家還可以過得很快樂,就會像是活在伊甸園(快樂的園子)裡。

場景拉回來餐廳,N君聽完我的說明,覺得有道理,於是我建議說:「妳可以找機會也讓B大廚負責烹煮”試菜”的菜色,如果他做得好,你就有機會去稱讚、肯定他。當他的需求被滿足了,就不會出現充滿情緒性的言行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