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五月下旬某一天中午在吃員工餐時,餐廳的大老闆M君帶著愉快的語氣跟大家說:「昨天我在台中讀大一的女兒打電話回來,跟我說她這學期有一科必修科目成績不好,她打算報名學校的暑修,而且暑修的費用,她要自己出,不會向我拿錢。」
我好奇地問M君:「那妳怎麼回答?」M君說:「我覺得很好呀,女兒長大了,能夠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責,而且對金錢的觀念也有改變,不再只是會跟媽媽伸手要錢,所以我在電話中稱讚她。」聽完M君的說明,我不加思索地說:「那很好呀!除了妳女兒的長大成熟,我也要給媽媽按讚喔,因為妳會適時地正面稱讚、鼓勵子女,是很好的,不像大多數的華人家庭,父母常常都用負面、貶抑的方式,想要刺激、鞭策子女更努力,結果常常是兩敗俱傷!」
用完餐後,我心裡起了個問號,我問自己:「我有完全弄懂剛剛的場景嗎?」霎那間,我明白了,我太快說話回應了,以至於忽略掉一件很重要的事!於是我坐到M君旁邊,我說:「剛剛在吃飯時,我違反了聖經在雅各書 1:19的教導:【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僈僈的說,慢慢的動怒】,於是就忽略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訊息。」M君帶著不解的表情問:「是什麼???」
我說:「大學的期中考才結束不久,妳女兒拿到成績單,知道某科的成績不好,於是她想要補救,這樣的心態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想,期末考尚未舉行,因此她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好好加油、努力衝刺、認真聽課、勤做筆記、請教師長……,如果期末考成績拉高,何來暑修的必要呢?就算是期末考分數並不是特別高,說不定老師也會看在她的認真努力、明顯的進步,而讓她過關呢!」
M君聽完,恍然大悟地問我說:「阿信,你怎麼會想到這樣的事呢?」我說:「因為先前在醫院工作時,曾經照顧過一位中年的癌症末期病人,他屢次跟我表明對死亡都準備好了,包括臨終時不急救、遺體要捐出做教學研究、財物都交代好了……,結果當他斷氣時,兩個女兒和太太都無法接受,場面很尷尬。原因就是,他把臨終前一段非常寶貴的時間,都花在死亡後的規劃,卻忽略了當下應該把握時間,對摯愛的家人進行道歉、道謝、道愛、道別、饒恕……,幫助她們接受自己的死亡,所以結局並不圓滿。再舉個例子,假設有位已婚的太太,在婚姻中遇到困難、衝突,於是找妳訴苦,但是她說話的內容卻是:『在下一次婚姻中,我要跟另一半好好溝通,我會溫柔、體貼,我會敬重他……』,妳聽了會有什麼感想嗎?」
M君說:「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不過,既然那些原則她都知道,那她為什麼不現在就應用在當前的婚姻中呢?」我說:「答對了,妳也聽出來事有蹊蹺,其實她是在“逃避問題”!」回頭來看,妳女兒也是在逃避當下的問題…………。
我之所以會特別留意這個現象,原因是我從聖經中得知,人類從始祖亞當、夏娃開始,就有了逃避問題的習性。在創世記 3:8 記載著亞當、夏娃違反了上帝所定的命令,不可以吃那棵“分別是非善惡樹的果子”後,聖經寫說:【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那裡。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 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
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不敢面對問題,不敢承認自己犯了錯,反而顧左右而言他,於是就養成了“逃避問題”的習性。幾千年下來,社會新聞還是常常會報導某人做了壞事,接著就人間蒸發,其實就是以前俗稱的“跑路”。
話說回來,我還是要再次強調,“溝通”並不是從說話開始, 而是從認真、仔細地聆聽開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的知道對方究竟在表達什麼,更重要的是聽出對方除了在說一件表面上看得見的事,其實還很可能包含著一件看不見的內心狀態(這次的答案是逃避問題)!
談到這裡,M君問說:「那我該如何跟我女兒提醒呢?」我說:答案還是在聖經,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 3:13 說:【弟兄們……,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同樣地,妳也可以鼓勵她,把握當下、認真努力!】M君說:「我會找機會跟她說!」
端午節過完後,我突然想起上面這件事,於是詢問M君,她說:「我在電話裡提醒她了,她也表示會努力。」我說:「太棒了,希望會有美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