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弄懂了以上的問題,我並沒有想要去要求醫護人員能夠以同時處理”心情 and 事情”的方式來對待我們,我也沒有資格做出這樣的要求,因為當我還在醫院工作時,我也還不明白這樣的道理,不過我打算從自己開始做起,因為我現在知道每一件發生在人際間的事件,不管是什麼事,其實都有兩部分,
第一部份是大家都看得見、都不會忽略的”事情”,另一部份則是大家都看不見、很容易就會忽略的”心情(情緒)”,只不過是兩者的比重會隨著事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舉個例子來說,當兩個人在吵架、彼此大聲地數落對方的不是時,這裡面一定包含” 事情 and 心情(情緒)”,而且後者的比重通常大過前者!
再舉幾個例子,當一位家庭主婦跟先生說:「今天不想做晚餐。」做先生的千萬不要只說好或是不好,因為妻子這樣一句話的背後,一定有極大的比重是在傳達一種”心情(情緒)”,可能是操持家務造成身心極度的疲憊,也可能當天是結婚記念日,而做先生的壓根兒就忘記了!
同樣的道理,當一個學齡兒童跟家長說:「今天不想去上學!」作家長的千萬不要只說:「好,那就在家裡休息。」或是立刻生氣地說:「為什麼不去上學,你是不是想偷懶?你上次月考才考幾分,現在還不去上學,你是存心要把我氣死嗎?」因為孩子這樣一句話的背後,一定有極大的比重是在傳達一種”心情(情緒)”,可能是冒犯了老師而被公開羞辱,或是被同學霸凌而不敢講……。
再舉一個稀鬆平常的事,當老闆用平常的語氣交代一位部屬去辦事,這時候”事情”的比重佔絕大多數,”心情(情緒)”的部分顯得不重要;不過如果老闆是用大聲說話,或是用責備數落的語氣要部屬去辦一件事,那麼這裡面”心情(情緒)”的部分就很重要了,如果做部屬的沒有察覺到這個部分,而把焦點、精力全部都擺在看得見的”事情”上面,那麼結果很可能會是大家台語常說的:「做到流汗卻被人嫌到流涎。」
當人際間發生一件事情(最常見的是兩人之間的對話)時,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之後,發現”心情(情緒)”的比重越大時,通常就意味著事件越嚴重、越危險、越麻煩,因為我想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跟我一樣,比較擅長處理那些看得見的”事情”,比較不擅長或是很容易就忽略那些看不見的的”心情(情緒)”。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聖經雅各書 1:19的教導:【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當我們願意照著聖經的教導,認真地聽、仔細地聽,就比較容易聽出、聽懂對方是不是在人際對話間,放入了許多的”心情(情緒)”,
如果是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再依照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有看得見的”事情”,那就要處理”事情”)、(有看不見的”心情(情緒)”,那也該處理”心情(情緒)”)去回應,那麼人際間的危機就會變成轉機。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做丈夫的如果察覺到妻子的”心情(情緒)”,其實是操持家務造成身心極度的疲憊,那麼丈夫可以帶著妻子去外面好好地吃一餐飯,同時還實話實說地稱讚、肯定妻子對家庭的付出,給她一個親吻或擁抱,那麼危機就變成轉機了,夫妻的關係再度變得甜蜜;
做家長的如果察覺到孩子的”心情(情緒)”,其實是被其他同學霸凌而不敢講,那麼家長一方面可以教導孩子如何改善人際間的溝通(有可能是孩子的白目行徑惹怒了某些同學),另一方面可以到學校去跟老師做溝通,如此一來危機就會被化解,親子關係更拉近,否則孩子在學校被欺侮,當他說出不想上學時,又被家長臭罵一頓,難保他不會像社會新聞所報導的,一個人走上絕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