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醫師溝通 2.0版

分享這篇文章:

107年6月6日中午在炎熱的廚房裡,A大廚對我表示,前一晚去診所回診,在看診快結束前,他鼓起勇氣跟醫師說:「降血糖藥還有若干顆、降血脂藥還有一瓶……」,好讓醫師不要開立太多藥,不僅吃不完,還會浪費全民健保的經費。

聽到這樣的話,我想起他一年前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後來藉著控制飲食和體重,血糖值一度降到九十幾,不過當他回診時,覺得不好意思跟醫生說他並沒有在服用降血糖藥,所以醫師持續開藥,而他也每次都領了一大包藥回來。

當時,我對他說:「這下麻煩了,該醫師沒有詳細問診,應該負一半責任,而你沒有詳實告知醫師自己服藥的狀況,導致醫師以為你一直有在吃藥,因此不斷開藥,造成健保資源的浪費,所以你也必須負另一半的責任!」……

因著上述過程,所以我這次特別肯定並讚美他,因為他做到了「實話實說」。

 

此外,我還表示,任何事,如果是個人的「自由意志」所能決定的,理論上都不是「太困難」,都是可能做到的;換句話說,如果有人當下要他拿出五千萬來蓋個孤兒院,那是「絕對做不到」,因為他沒那麼多錢…。如果有人要他當下去跑全程的馬拉松,那也是「絕對做不到」,因為心肺功能受不了…。

既然要不要「實話實說」是個人的「自由意志」就能決定的,所以我才多次鼓勵他,要明白地對醫師說……。

寫到這裡,我聯想到一位在某診所執業H醫師前一陣子的PO文,內容摘要是:

一位老太太被一雙兒女帶來看診。一進門,兒子迫不及待地說:「醫師,我媽媽睡不著已經兩天了,麻煩幫她開些安眠藥。」

H醫師的心揪了一下,想著:「這位先生,睡不著可是大事呀,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再小的症狀,只要是以前沒出現過的,都值得好好探究一番,不然就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經過一番望聞問切,H醫師診斷出老太太原來是心臟衰竭,血循不良,加上白天久坐,導致下肢水腫。晚上睡覺的時候,腳上的水份回流,膀胱於是大量脹尿,自然就不斷跑廁所,睡不著了!

藉著上述個案,H醫師提出三個實用的就醫小撇步:

  1. 當您向醫師表達您的不舒服時,您可以說「我(或我的家人)有某某症狀,已經xxx天了。」主動告知您的「症狀」及「時間長短」,像故事裡這位老太太的兒子一樣「我媽媽睡不著已經兩天了…」,短短一句話就可以讓有經驗的醫師掌握很多線索。
  2. 建議您一開始的時候避免向醫師提出「希望開xxxx藥」,因為可能會干擾醫師的判斷。可以等到醫師問清楚病情、診斷明朗、醫師也說明他的治療計畫之後,再表達您對治療的想法。一開始的時候您可以說「我很關心/擔心我的家人,麻煩醫師幫他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3. 如果您覺得是很簡單的症狀,應該可以直接開藥,卻發現醫師多問了很多問題,請您諒解,並不是醫師囉嗦或者不懂得看病,而是醫師有專業的考量。耐心回答醫師的問題,對您的健康會更有幫助,也更有助於您和醫師的互相了解和信任。

看過上述餐廳同事的就醫經驗,以及H醫師良善的衛教文章,我發現兩者講到的是同一個重點,那就是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樣,你們就不至於受上帝的審判(或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

A大廚先前就醫沒有對醫師【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有吃藥就說有吃藥,沒吃藥就說沒吃藥),於是在我的提醒之下,他心裡會感到「不安」,其實後者就等同於【受上帝的審判】。

在H醫師的衛教故事中,他之所以會建議家屬”一開始避免向醫師提出「希望開xxxx藥」”,其實家屬的那句話,很明顯的就是聖經裡的【若再多說……】(自己不是醫師,為何要求醫師開什麼藥),結果是干擾醫師的判斷、使得醫師心裡不舒服,原因是那樣一句話,不僅是多餘的,還顯示出說話者動機、態度的不適當。

 

本文的結論是,在華人社會裡,大多數父母在家庭裡沒有教孩子如何跟醫師溝通,老師在學校裡也沒有用任何一堂課來教學生如何跟醫師溝通,於是病患和家屬在看病時,容易和醫護人員之間出現溝通不良的場面,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正如一個人沒學過游泳,於是下水後容易嗆到水,是可想而知的。

為了改善此一問題,H醫師在臉書上發表衛教文章,我則是跟網友們分享聖經中溝通的法則。兩者的內容不相同,不過本質上是類似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