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醫師溝通(醫師請留言)

分享這篇文章:

106年11月17日,我在整理文稿時,看到許多年前寫下的一篇有關癌症疼痛控制的衛教單張,裡面有一段文字:「為了要達到良好的疼痛控制,請您一定要將疼痛的程度明白地告知醫護人員(有些病人想當個好病人,以為向醫護人員陳述太多自己的疼痛,就不是好病人……)。」

同一天,我在臉書上面看到一位親戚PO文說:「腦子魯鈍的人今天終於聽懂了~老爺(自己的先生)每次回答醫生大人:還。好。
意思就是說:還 (不太) 好!!!
哇哈哈哈」

………………

於是我想起餐廳裡的A大廚,他在今年8月份某一天去某診所做了健康檢查,結果血糖是一百八十幾。看了報告,醫師隨即說他罹患糖尿病,然後二話不說地就開了降血糖藥叫他每天吃,接著就打發他離開了。他吃了幾天的藥之後,常覺得心慌慌、整個人覺得很奇怪……,於是來問我。我則是建議他先把藥停下來,一來是分辨身體不適的原因是否跟藥物有關,二來是他的血糖本來就不是高得很嚴重,因此就算幾天不吃藥,也不會有嚴重的影響。A大廚採納了我的建議,停藥後一、兩天,他的症狀就消失了,我則是鼓勵他要繼續控制飲食和體重。

又過了十天左右,A大廚再度去該診所測血糖,數值是一百七十幾,他跟醫師提到先前的不舒服,該醫師也覺得可能是藥物造成的。又過了一週,他回去複診,血糖值已經降到九十幾,不過醫師繼續開降血糖藥叫他吃。A大廚雖然沒有服用該藥物,還是去領了一大包藥,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三個月。前幾天,他再度回診,血糖值一百三十幾,結果還是領了一大包藥回來。

我問他:「你怎麼沒有跟醫師說你根本都沒有吃降血糖藥呢?」

A大廚不好意思地回說:「我不敢跟醫師講!」

我說:「這下麻煩了,該醫師沒有詳細問診,應該負一半責任,而你沒有詳實告知醫師自己服藥的狀況,導致醫師以為你一直有在吃藥,因此不斷開藥,造成健保資源的浪費,所以你也必須負另一半的責任!」

看過以上幾件事,我不禁想到,從小到大,當我們生病被帶去看病時,做父母的必定會教導我們要聽醫師的吩咐,該打針就打針、該吃藥就吃藥,不過好像很少有父母會教導孩子如何跟醫師溝通,因為最常見的情形是「做父母的代替孩子看醫師」,意思是在診間裡,爸媽代替孩子把孩子的症狀、問題跟醫師報告,醫師在診視完孩子後,則是回過頭跟爸媽做說明並交代注意事項……,整個過程中,孩子似乎是「客體」而非「主體」。這樣的看病模式乍看之下好像很有效率,不過卻必然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孩子長大以後,不知道(不熟悉)如何跟醫師溝通!!!同時他心裡還會有個根深蒂固的OS是:「聽醫師的話就對了,我最好不要問問題或亂講話!」

文章看到這裡,網友們會覺得驚訝嗎?其實不必,因為華人社會就是這樣運作的,完全一樣的模式也發生在各級學校裡,當老師授完課,通常會問學生:「剛剛講的內容,大家有沒有聽懂?有沒有問題?」我想最常見的場景是大家面面相覷、全班鴉雀無聲……,於是老師宣佈下課。

既然做父母的在家庭裡沒有教我們如何跟醫師溝通,做老師的在學校裡也沒有用任何一堂課來教我們如何跟醫師溝通,那該怎麼辦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病情有改善就說有改善、沒有改善就說沒有)、(有按時服藥就說有、沒有按時服藥就說沒有)、(服藥後有不舒服就說有)……,如此一來,醫師接收到正確的資訊,才可能做出最適當的判斷。

當然,我知道網友還是會擔心如果”實話實說、就事論事”地回答,會不會讓醫師不高興?答案是「我不敢保證不會」,因為那是每位醫師的自由意志所管轄的範疇,但至少身為一位醫師的我並不會。不過俗話說”兩害相權取其輕”,一害是自己的疾病被錯判誤診,另一害是醫師不高興,大家會如何選擇呢?我相信答案自不待言,更何況後者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的成分居多,真正會出現的機會應該很低。

如果角色互換一下,由一位醫師來面對”兩害相權取其輕”,一害是病家提供了不正確的資訊導致醫師錯判誤診,隨後引發一連串的問題甚至是悲劇……,另一害是病家實話實說、就事論事地回答醫師所提出的問題,使得醫師不高興……,醫師們會如何選擇呢?我相信沒有一位醫師會選擇前一害!

在臉書上,我有許多位醫師朋友,我希望他們能看到這篇文章並留言,告訴大家,身為醫師的他們,認不認同病家”實話實說、就事論事”地回答醫師提出的問題,或是他們希望病家都能”揣摩上意”,只為了討好醫師而可能導致醫師的錯判誤診。歡迎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