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說再見(十)(Love never fails)

分享這篇文章:

前面提過,孩子的生命經驗有限,抽象思考的能力也有限,因此要跟孩子談論死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下我要引用前面提過彭月枝輔導員在「那一天我們去看你」一書之中,有關「該如何讓孩子面對死亡」的內容:

傳統上,一般人總認為小孩並沒有死亡的觀念,不能理解死亡的意義,也不會處理死亡的痛苦。換個角度來看,一般人在面對死亡時,會感到陌生、害怕,其實孩子的世界裡也是如此。

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一書中提醒:「如果孩子能在開誠布公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那麼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於太害怕。」與小孩子談死亡不需刻意,家長或輔導人員可以多利用機會教育。例如,很多孩子喜歡養寵物,寵物壽命短,因此容易成為小孩接觸死亡的第一道經驗。

在國外,如果魚死了,家長會教孩子用衛生紙將魚包起來,甚至陪孩子進行簡單的告別儀式,向小魚說再見;有些家長則在馬桶旁邊,陪孩子舉辦一場小小告別式,做個禱告,然後再把魚沖掉。這不但教導孩子面對死亡,也教導孩子尊重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可以引導孩子觀察落葉,了解植物、動物的死亡,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每一種生物都會死亡,因此死亡是無可避免的。

要幫助孩子了解死亡,閱讀繪本是很不錯的方法。近年來,國內出版了不少跟死亡議題有關的童書繪本,例如:「微笑的魚」、「精彩過一生」、「我看見了」、「威威找記憶」、「不是我的錯」、「爺爺沒有穿西裝」、「樓上奶奶樓下奶奶」、「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獾的禮物」、「猜猜我有多愛你」……,這些書籍如果透過親子共讀,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死亡。

遇到家裡長輩離世,家人可以藉著相聚的時刻,找出泛黃的照片,跟孩子說說我們的爸爸、媽媽,或已經過世的爺爺、奶奶,他們是從哪裡來?做什麼工作?生了幾個小孩?常吃些什麼食物?最令人開心或難過的事?他們愛過你,也被你愛過,想想他們的優點,想想共同的美好回憶……,這些都是已逝者留給孩子的重要資產。

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阿公、阿媽或爸爸、媽媽,只是”睡著了”或”出去旅行”……。」如果孩子真的相信那樣的說法,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害怕睡覺,擔心自己”睡著了”,可能永遠也醒不過來;或是當家人出遠門時,孩子也會非常擔心他們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請趁早讓孩子們懂得死亡是生命本質的一部份……

本文的結論是,死亡是最極至的分離,不過人的一生當中,其實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分離;小的分離包括孩童每天晚上要入睡前、睡醒時發現媽媽不在旁邊……,稍微大一點的分離包括孩童被送到保母家、離家上幼兒園……,再大一點的分離包括轉學換學校、求學離家、結婚離家、搬家離開鄰居、換工作離開同事……,更大一點的包括國外留學、海外移民……,再來是身邊親朋好友的死亡所造成的分離,最後則是自己的死亡所帶來的分離。以上這些事件,都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分離。如果願意,我們可以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分離過程中,好好地操練【愛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fails】這個寶貴的真理。換句話說,這些過程就像是平常的小考,也像是投籃練習,我們唯有好好準備、常常練習,才可能在未來的大考(死亡的分離)中從容不迫、拿到好成績。當然,如果我們願意從小就教導孩子們,用正確的方法去練習、去面對,那麼結果就會更好。

全文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