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眼的父母

分享這篇文章:

105年11月某一天在吃過員工餐後,A大廚問大家說:「要去那裡才能買到某一種型式的LED燈泡呢?我家裡有一個上面有特殊燈罩的燈座,前幾天它的燈泡壞了,我到附近的商店買了一顆燈泡,拿回家後一安裝,發現尺寸不合,真是傷腦筋。」

其他同事很熱心地幫他介紹幾個大型賣場,我則是直接問A大廚說:我記得你以前提過,家裡一些需要修繕的事,你都是找大兒子去處理就Ok了,這次你為什麼要自己動手、弄得那麼麻煩呢?A大廚說:你說得沒錯,找我大兒子出馬,一切都搞定,不過去年底他已經搬到外面自己住了,離上班地點比較近。如此一來,我就不方便因為一點小事,就找他回來;當然我知道如果我打電話給他,他是一定會回來幫忙,不過總是有點麻煩。

我繼續問他:你不是還有一個今年要升大二的兒子,你為什麼不叫他做這些事呢?他立刻說:我家老二他不行啦,很多事都搞不清楚狀況,找他沒用啦!

我笑著接話說:你家老二一定擁有某些上帝所賜的特質,是跟你家老大不一樣的,只是你現在還沒發現而已。

聽完A大廚的故事,我想到許多父母常常會不自覺地喜歡(欣賞)某個小孩,而比較不喜歡(欣賞)另一個小孩。說的更深入一點,父母是因為某個小孩具有一些自己所欣賞的特質,所以會特別喜歡他;反過來說,父母是因為某個小孩所具有的特質,是自己不欣賞的,所以就比較不喜歡他。

這讓我想到以前在醫院工作時,常常有一些罹患末期癌症的父母,會跟醫護人員提到自己的孩子,例如A君說:我有一個兒子,從小就很聰明,成績都是班上名列前茅的,後來台大畢業後,就到美國留學了。我問他:那他現在在那裡呢?A君說:喔,他住在美國加州,在一家很大的科技公司上班!我問A君:那現在在病床邊照顧你的是誰?A君說:是我小兒子,他呀,不像他哥哥那麼有出息,大學畢業後,就在本地的一家小公司上班,賺不到幾個錢。

B君說:我女兒很厲害,大學畢業後,考上公費留學,去德國拿了一個博士學位,現在被挖角到大陸上海的一個跨國企業,擔任法務經理喔!我問B君:那現在妳得了癌症,在醫院裡照顧妳的是誰呢?B君說:喔,是我另一個女兒,當過一個小公務員,現在退休了。

C君說:我有一個兒子很會做生意,三十幾歲就跟幾個朋友一起創業,現在很發達喔,公司年營收上億台幣喔!我問C君:那怎麼沒有看到他來探望妳?C君很得意地回說:他忙得不得了,經常坐飛機到大陸各地,現在在那裡,我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很忙很忙!我問C君:那現在在妳身邊陪伴你的是誰?C君說:是我女兒,是個小學老師,現在正好是暑假,所以有時間來陪我。

有一天我問D君說:妳今天看起來心情很好,是什麼事讓妳這麼高興呢?D君笑著說:我兒子今天要從美國紐約回來看我,他在一家世界知名的金融公司上班,還當上不小的職位,工作很忙,好多年沒回來台灣了,這次總算有空回來看我了。我反問D君:那這位從妳一生病就陪妳看病,到現在也在病房陪妳的是誰呢?D君收起笑意說:是我另一個兒子,沒讀太多書,自己開個小商店。

我心想:在住院期間,我常常看見妳數落這個兒子,嫌他粗手粗腳,這個也做不好,那個也不貼心……。那個長住在美國的兒子,我從未看他來陪妳或照顧妳,妳卻對他今天要飛回來這件事感到得意萬分、興高采烈,這樣的表情,對於眼前的兒子,真是情何以堪呀!難道真的是如俗話說的: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嗎!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舉都舉不完。大多數父母會認定“會讀書”、“會賺錢”、“留過學”、“在外商公司上班”、“住在外國”、“在高科技業任職”、“工作很忙碌”……是”好的”,於是就論斷“普通學歷”、“薪水不高”、“沒有出國留學”、“公務機構上班”、“住在附近”、“在小公司任職”、“準時上下班”、”靠勞力討生活”……是”不好的”。這樣的論斷持續了幾十年,做父母的都沒有發覺它是錯的,但是違反聖經真理的事,終究是會出問題的。

做父母的,論斷某個孩子不好,可是在自己的生命接近終點時,卻是大大倚賴這個原先認為是不好的孩子,這不是很好笑、很矛盾嗎?如果這個問題在父母生前,沒有去處理,那麼網友們要不要試著想一下,這個被父母論斷“不好”一輩子的孩子,他(她)跟父母的關係會如何呢?不僅如此,這個孩子跟那一位被父母認為”很好”的孩子之間,關係會融洽嗎?再來一個問題,如果做父母的過世後地下有知,知道幾個子女之間的關係不和睦、不融洽,請問父母會高興嗎?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做父母的真的地下有知,猛然發現,原來孩子們的關係不好,其實是自己幾十年的“論斷”(偏心)所造成的,那麼自己又該如何面對良心的譴責呢?

更不要說聖經在希伯來書九章寫道:【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這樣的父母,又如何面對末後的審判、天父上帝的質問呢?

這麼多問題,到底該如何處理呢?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聖經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做錯事了就道歉)(該肯定就肯定、該讚美就讚美)……,做父母的先承認自己的“論斷”(偏心)是錯的,重新來看待這位在身邊“不離不棄”的照顧者,然後真誠地向孩子道歉,並且肯定孩子過去的付出。

我想孩子在接收到父母真誠的道歉與肯定之後,應該會很容易就說出原諒的言語,於是雙方的關係就和好了;不僅如此,孩子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得到改善,變得更溫暖、更融洽,而病患本人也就離五福臨門的善終,更靠近了。

本文的結論是,做父母的用大小眼來看待孩子,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只不過當中潛藏的問題,不常被檢視。親愛的網友們,你看懂了嗎?歡迎留言分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