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元月下旬在春節假期中,我讀到一篇高中同班同學(在某大學擔任教授)W君分享的一篇紐約時報中文網的文章「病毒危機暴露中國政治體制深層缺陷」,內容提到「中國的政治體制可能妨礙了國家應對冠狀病毒爆發的能力,這種可能性在最初的新聞報導中就首先顯露了出來。等到疫情被廣泛報導時,看起來已是一場全面爆發的危機,病毒已在中國感染了數十人,甚至在國外也有。這種似乎是在拖延的做法,在中國司空見慣,
它表明地方官員可能淡化了一開始的危險跡象,或者只是沒有進行足夠的協調,因而看不到問題的嚴重程度。
外界可能懷疑拖延的背後是掩蓋事實真相的企圖,但在專家看來,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是中國體制存在的根本弱點。
中國僵化的官僚體制不鼓勵地方官員向中央上級報告「壞消息」,而真實的狀況是他們可能需要這些上級的幫助。這個體制還將地方官員彼此隔離開來,使他們更加難以全面瞭解不斷升級的危機,更不用說控制了。
在2002年和2003年造成了數百人死亡的SARS,由於初期的報告被中國的地方官員盡可能地淡化處理,導致疾病在一開始得以毫無抑制地傳播。
人們後來知道,地方官員擔心的不是公眾不滿,而是惹得上級領導不高興,這些人掌握著他們官場生涯的生死 >>>「這在中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你不想成為那個帶來壞消息的人……」牛津大學知名中國問題學者許慧文(Vivienne Shue)說。她表示,北京的中央領導人與從事日常管理工作的地方官員之間的鴻溝,「在這個體制的運轉中是一個核心難題!」 這樣一來,位於中央與地方分界線兩邊的官員們就會『做出許多適得其反、不合理的事情』,以求控制和擺佈對方……」
………………
上述內容在我腦海中直接轉換成「報喜不報憂導致溝通不良!」
關於「報喜不報憂」,我在幾年前就注意到它會導致許多問題。106年8月某一天,我在某餐廳擔任高年級實習生時,聽到內場的領班A大廚跟外場的Q君說:「前幾天我住在彰化的老媽打電話給我,問我中元節拜拜要用的飲料,要買那一種?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我知道她拜拜過後,就一定會把那些祭品(包括飲料),都拿給我,而我媽唸了幾個牌子,都是甜的,偏偏前幾個禮拜,我去做了健康檢查,結果顯示我體重過重,另外血糖和血脂肪也高於正常上限,醫生還開了降血糖藥給我,我正在努力減少每天糖分和脂肪的攝取……,所以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媽媽的問話。」
我說:「你沒有跟你媽說你有糖尿病的事嗎?」他說:「我不敢講,怕她老人家會擔心呀!大家做子女的,不是都「報喜不報憂」嗎!
聽完A大廚的回應,我立刻想到一個多星期前,A大廚才跟我說:「我媽前幾天連續打了幾個噴嚏,隔天早上起床,發現一個眼睛嚴重發紅,她嚇了一跳,於是趕快打電話給我大哥的兒子,後來是鄰居帶她去看眼科,確認只是結膜下出血,不會影響視力。我真搞不明白,為什麼我媽媽出事了,不僅沒想到要跟我講,還交代我大哥的兒子,不可以跟我說……,為什麼呢?她難道不知道我很關心她嗎?」
我說:「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你有事,不敢(不想)跟媽媽說,理由是怕她會擔心;可是當妳媽媽有事不敢(不想)讓你知道,你又覺得不好……,這不就是明顯的「自相矛盾」嗎?」
於是我仔細思考,發現「報喜不報憂」確實是親人之間,非常常見的溝通模式。人們已經非常習慣如此做,不過卻很少深入思考這樣的溝通模式,到底有何優缺點。
當我仔細分析,親人之間如果只是「報喜不報憂」,那麼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就會出問題,剛開始是停滯不前,接下來就會產生誤解,於是我跟A大廚說:「就用你的例子,一年前,你知道媽媽一個人住在南部,她喜歡跟鄰居聊天、喜歡去市場買菜、端午節會自己包粽子、喜歡做一些菜寄來給你們一家四口吃……;媽媽知道你是一位很專業、很棒的廚師、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偶而會利用休假日去老家看她……
經過了一整年,雙方都發生了許多事(相當於你們彼此人生的拼圖都各自增加了1000片),如果你們都是選擇「報喜不報憂」,那麼你們對彼此的認識,就只增加了一小部份(相當於拼圖的100片)。
試問,一幅原先應該有1000片的拼圖,因為某些原因遺失了大部份,只剩下100片,你還能看出拼圖的全貌嗎?不僅可能看不清楚(漏掉了許多重要圖像),還很可能會猜錯內容(雞看成鴨,牛看成馬……)!
這意味著你跟媽媽之間的認識(了解),最多就是停留在一年前的狀態,更有可能的是因為許多事情雙方彼此都猜錯內容、會錯意,於是產生許多隔閡、誤解,結果造成雙方的關係,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更密切,反而越來越不了解對方……
日子一直過下去,於是有一天就出現了社會上常見的新聞,某甲出了大事(例如燒炭、上吊、性侵、收賄、酒駕撞死人、捲款潛逃、吸毒肇事、陪酒賣淫、強盜偷竊……),記者訪問某甲的親人們,結果後者清一色、很驚訝地說出:「某甲很乖、很聽話呀,原先都好好的呀,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