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職場團契31(溝通的圓桌「辨」論)(上)

分享這篇文章:

108年12月4日早上7:00,是「商業職場團契」第31次聚會的日子。一開始,大家一起唱詩歌,接下來主席W君延續前一次聚會「一對一溝通」主題,他提示大家,想要進行良好溝通的最大障礙,並不是缺乏什麼溝通技巧,而是當事人根本就不願意跟對方溝通!

為什麼當事人不願意跟對方溝通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出自於「論斷」,也就是認為「自己是好的、對的……」、「對方是不好的、錯誤的……」。

關於「論斷」的嚴重性,聖經在馬太福音7:1-5說道:【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如果想要避免在人際溝通時落入「論斷」的陷阱,最simple and effective 的方法就是應用雅各書 1:19的教導:【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以及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接下來,W君要大家舉行圓桌「辨」論(是辨別的「辨」而非辯論的「辯」),主題是【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1. 聽什麼?怎麼聽?
  2. 說什麼?怎麼說?
  3. 為何動怒?動什麼怒?

【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1. 回應什麼?怎麼回應?
  2. 要說,還是不說?

   

我首先表示,基督信仰當中,有許多超乎理性的觀念,不過在「不要論斷」的教導中,我個人是從「合乎理性與邏輯」的眼光來接受它的。舉個簡單的實例,我稱它為「筆記本的啟示」(如附圖):

「溝通」就像是某甲跟某乙面對面坐著,中間隔著一本筆記本。某甲看到背面,於是他說出:「是一片白色……」;某乙看到正面,於是他說出:「有大大小小的果實和葉子,中間還有一排英文字母……」。

某甲認為他是「對的、正確的…」,所以他認定某乙是「錯誤的、不正確的…」;同樣地,某乙也認為他是「對的、正確的…」,所以他認定某甲是「錯誤的、不正確的…」。上述光景就是「論斷」的實況,接下來必定是雙方互相指責,結果就是「無法溝通」!

如果按照邏輯來看,某甲跟某乙的論述都是「對的、正確的…」,不過也都「不完整」,於是大家會看懂一件事,那就是「正確 ≠ 完整」!

 

當溝通的雙方願意承認「正確 ≠ 完整」時,如果有某一方想要知道筆記本(其實筆記本可以代表任何一件事)的「全貌」,他就必須願意認真、仔細地聆聽對方的陳述……,而這樣的轉變就是「不論斷」的具體操練(SOP)。

 

目前開設禮儀公司的C君表示,他在工作上,最常遇到的場景是在跟喪家討論喪禮規劃時,當他提出一個價目後,對方可能會有4-5個人出言批評,有人說「哪有這麼貴?」有人說「別家禮儀公司還提供OOXX,你們還比人家少…」有人說「我親戚上個月才辦過,比你們便宜…」有人說「你們的服務品質是不是比別家差?」…………

當下,C君公司裡的新進員工通常會睜大眼睛看著C君,心裡的OS通常是:「我們的報價已經很低了,服務的品質、口碑都被過去的客戶所認可,你們怎麼可以說出那些話?」

不過,C君通常不會被激怒,而是請對方多做說明、表達意見。當對方滔滔不絕地說出各種理由時,C君就在心裡歸納、分析,於是他就能夠逐漸看懂對方每個人心裡究竟在想什麼、盤算些什麼……,有人是對喪禮一知半解隨口附和、有人是想要在親戚面前求表現、有人是擔心被訛詐所以先發制人、有人是對喪禮費用是統包還是論件搞不清楚……。

接下來,C君就運用他多年的經驗一一說明。他特別強調,當下一定要沈住氣、不可以讓怒氣顯露在臉上,否則很容易引起對方更多情緒性的攻擊……

 

聽過C君的陳述,我發現他早已運用【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難怪公司的口碑非常好。

至於他提到「要沈住氣、不可以讓怒氣顯露在臉上…」,我則是立刻聯想到打橋牌或是玩梭哈,在該類遊戲中,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牌(等同是只能看到筆記本的一面),不過如果想要贏得牌局,每個人都必須費盡心思去猜想、推論對方手上可能有哪些牌……;

在過程中,我相信沒有一個牌友會生氣、動怒,因為上帝造人很奇妙,人們的腦袋一次只能進行一件事,例如當一個人在認真思考時,他通常是沈默的,也不會生氣、發怒……;

相反地,當一個人生氣、動怒時,他通常會大聲、快速地說話,於是他無法仔細思考……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