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的重要性 2.0版

分享這篇文章:

105年九月初,我接受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邀請,去他們的台北總會作演講。會後,該會的執行長得知我目前在餐廳擔任高年級實習生,特地送給我一本他們的出版品「頤養好食—易嚼美味的頤養食譜」,於是我在回程的路途上,好奇地翻閱,結果是眼界大開,所以想要跟網友們分享。

依據伊甸基金會過去的經驗,大部分的照顧者或是養護機構對於需要”軟食餐”的高齡者,多數是將烹飪好的餐食,直接以攪拌器或調理機打碎來供應,不過加熱過的食物以機器打碎後,不但失去食物原來的樣貌,也容易將食物特有的香氣一併消除。少了色香味的刺激,用餐者的食慾容易減低,甚至吃得再多也不會有飽足感,這樣的用餐只能稱做「進食」,只是一個”食不知味”的維生程序。
有鑑於此,伊甸投入時間與人力,為年長而牙口不佳的人,或是因為生病、受傷而造成咀嚼困難的族群,製作了特殊的食譜,希望能讓照顧者,利用一些簡單的原則,在顧及美味、營養、健康、快速方便等條件下,給予用餐者「喜樂飲食權」的尊重,讓長者和飲食不便的人,能夠從最基本的每日飲食起,找回生活的樂趣,透過愉悅的飲食經驗,延續生命的美好。

我先跟大家介紹一道「牛排佐馬鈴薯泥」(很不可思議吧,上述的族群竟然可以吃這樣的東西!)
主要食材:牛排:150克, 橄欖油:20cc, 馬鈴薯(去皮切塊):100克
其他食材:大蒜:2瓣,水:30cc,鹽、胡椒:適量,奶油:10克,牛奶:30cc,迷迭香:2克
醬汁:A1醬:30cc,白醋:15cc,橄欖油:15cc
作法:
1. 將牛排絞碎,加入大蒜、水、鹽、胡椒調勻。
2. 將作法:1. 的碎肉鋪在保鮮膜上面,平鋪壓成一公分厚的長方形,放入冰箱冷藏半小時。
3. 取出牛排和馬鈴薯一起入電鍋蒸熟;趁熱將馬鈴薯壓成泥,並加入鹽、胡椒、奶油、牛奶。
4. 熱鍋中放橄欖油,將蒸好的牛排煎至兩面上色,對切牛排後擺盤,旁邊放馬鈴薯泥和迷迭香,淋上所有醬汁。

網友可以發現,這份食譜的亮點是將絞碎後的牛排重新塑形成牛排狀,保持它的色、香、味,可以讓用餐者享受西餐美味。

伊甸基金會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呢?我想是源自於他們的創會宗旨「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於是他們希望長者能得到下列幾個感受:
食的尊重:溫柔的眼神和服務態度讓他們能感受到「尊重」
食的尊榮:使食物有豐富多元的美味,以體會到「尊榮」
食的尊嚴:讓他們能自行決定,回復他們能自由選擇的「尊嚴」

原來用餐不僅僅是把東西吃進嘴巴裡,它的背後還可以有許多含意,這讓我聯想到聖經在約翰福音13:1-35記載著”最後的晚餐”時,耶穌為門徒洗腳的過程:【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吃晚飯的時候,耶穌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之前的最後一次晚餐時刻,他趁著吃飯的機會,身體力行地為門徒洗腳,表達對他們的愛,接著提醒他們要彼此相愛。這也讓我想起,我退休後會到餐廳擔任高年級實習生,除了是興趣,其實也是我知道做晚餐給我妻子吃,除了是一種愛她的表現,也可以藉著相關的話題,增進彼此的了解。

本文的結論是,吃飯確實重要,但是它背後的意義也很重要!

返回頂端